第(2/3)頁 天下皆吾鄉! …… 蘇貴淵本想和他們好好斗斗嘴,但想到這些,再加上接下來的朝會有的忙了,于是又忍耐住性子。 很快,隨著承天門大開,百官魚貫而入。 奉天殿內,朱元璋如同以往,早早的就等著朝官進來拜見。 而最開始的議事,從各地的政務,國朝近期的安排。根據往年,可能出現的防洪,哪些地方還需要減稅…… 這些國事,朱元璋處理起來有條不紊。 終于…… 如同之前吩咐的那樣,侍御史涂節啟奏。 “啟稟陛下,自昨日起,格物院突然往京城發出格物快報,本是奇技淫巧,陛下憐愛皇長孫,讓其初識天地之學,卻不料,總有人想借此染指國朝!” “格物快報上,一篇《鹽引論》,小小孩童,妄談國事,蠱惑民心,以至于我大明京城百姓,如今所說之言,涉及百官乃至陛下,其中細聞,更是有大逆不道,言我大明國亡此等駭人聽聞之語!” “如此行徑,簡直可怖!臣懷疑,一介黃口孺子,還不至于有如此大的膽識和魄力,定是有人在其中誘導,請圣上盡快嚴查!” “但凡查出有心人,應即刻梟首示眾,并宣告京城百姓,消弭此事!” 涂節話音響起,更有官員站出來喝道: “陛下,格物院只需聘請一些夫子,給皇長孫教導天下奇聞即可,其實讓臣想來,應將其立刻關停!否則今日有《鹽引論》,明日還不知道有什么驚世駭俗之論!” “正是啊陛下,鹽引乃我大明運送糧草之利器,十余年來,我大明邊屯事宜越發穩定,軍中也不用太過擔心糧草之事,如此國朝善政,卻被人攻奸,其心可誅!” “……” 朱元璋雖然早就料到,今日朝會定然熱鬧,連帶著昨天,那如同雨點飄來的“奏疏”,此刻再見到這一幕,他只覺得蘇閑那《鹽引論》,說不定還真的戳到了這些人的心肺管子! 一時之間,他竟然覺得有些好笑。 而眼看著,朱元璋一直不說話,一時間,百官竟然也不知道這位陛下到底是什么想法。 “圣上!” 而這時,蘇貴淵也赤膊上前,沒有臣子敢在這時候去幫他,連林一德也暗暗叫苦,想拉住蘇貴淵,卻沒拉動。 “哈!陛下,吾等還沒指名道姓!” “奸臣已經自己跳出來了!” 涂節見此,立刻高聲道:“當初空印案后,微臣就覺得一介童子,怎么能有如此膽識?” “現在看來,分明是有人教子有方!一步步的從九品檢校到如今的五品院使!這是存了多少的心思?現在又把矛頭指向了鹽引,難不成這新設立的鈔鏡院,也想染指一些我大明朝各路鹽運司的事情不成?” 到了這個時候,御史風聞奏事,也不管自己所說的矛盾不矛盾了,但凡想到的罪名,全都往“其身上”扣去,似乎勢必要趁此機會,將敢于挑釁《鹽引論》的人,一網打盡。 甚至戶部也有人站出來,厲聲喝道:“陛下,涂御史說的對,鹽引雖然看似是戶部鹽運司的事情,但卻是軍防大事!臣懷疑,這奸臣怕是和北元有染。如今北元雖然被我大明趕到漠北草原,但其仍舊虎視眈眈!” “正等著有奸臣跳出來呢。” “怕是那秦檜之流!” “蘇貴淵,交出你的同黨!” 一道道厲喝聲響起,放在尋常時候,一些百官怕是早就認錯喊冤。 但蘇貴淵心中,卻閃過昨日和蘇閑的對話,再加上他也有準備。 連忙說道:“陛下,無論如何,格物院之事臣都得在這朝堂之上嚴明一二。” “一、《格物日報》出現,除了發出新品“味精”之外,也是想讓格物院進入正常運轉,而之所以發出《鹽引論》,乃是為了消弭京城近期,因為劉伯溫舊事的那些風言風語,此事百官知曉,陛下定然也知曉。” “閑兒是一片好心!” “二、陛下當初定下格物院,曾嚴明:百無禁忌。《鹽引論》,本身就是對我大明鹽引的探索,臣實在不知,難道提前防范可能出現的貪腐,就是在擾亂國事嗎?” “臣也實在不知,我兒剛才那些罪名,又從何談起?” “三、至于蠱惑民心,和北元勾結之罪名,諸位真是高看蘇某了。北元要是想找探子。何必找個一年前還是個九品的檢校?” 蘇貴淵雙手朝著朱元璋抱拳,高聲道: “臣得陛下慧眼賞識,再由陛下提拔,這才入列朝官之中,” “如諸位所言,若有同黨!提拔臣的就是臣的同黨!” “臣若是秦檜之流,那敢問李大人,在你眼里,誰又是那南宋開國皇帝之流?” 唰! 此話一出…… 眾人打死也想不到,蘇貴淵竟然有如此,讓人驚心動魄之語傳出。 “大膽!” “放肆!” “陛下,此獠該問斬!” 此刻。 朱元璋身旁,朱標也是聽得一陣愕然,心中卻直呼過癮! 這種局面可太少見了,而每次出現,看著下面群臣互相言語攻擊,就跟是看熱鬧一樣。 他甚至斜看向父皇,果然,父皇還是如同以往端坐的樣子。 但熟悉父皇的朱標卻是看到,那手指輕輕敲擊桌面,擺明了也是一幅“看好戲”的樣子。 看來父皇跟自己一樣,對這種“熱鬧”還是頗為感興趣的。 不過話說回來,從現在這幕情形就可以看到,蘇貴淵還真是成長了許多。記得上一次,跟群臣對峙的時候,擺明就是豁出一切的架勢。 而現在看起來,似乎還有些風輕云淡了…… “繼續吵!繼續吵!” 終于,眼看著下方局勢越發激烈。 朱元璋這才緩緩開口。 從他的角度看起來,他忽然發現。 以往朝堂一片死水,基本上群臣定了的國事,就算自己有些意見,不想當朝確認。 但看到大勢如此,也不得不摸著鼻子認了。 比如倭寇犯邊,高麗屢次想要收回“三城”的種種事情,他本想整兵討伐不臣,但群臣一番舉證之下,自己也慢慢的淡了那個心思,畢竟北元才是心腹大患。 可事實雖如此,以往的朝局,卻也讓他有些不耐煩。 而現在…… 他卻發現越發的有意思了,起碼這蘇貴淵,從進入朝局后,就能和朝臣相對。 當然,雖然還是那小子闖的禍。 但自己不親身下場,而是充當古之圣賢的角色。 這他娘的才是圣君啊? 自己此前,好幾次逼得想親自下場,和群臣搏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