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 田野上,隨處可見拉犁耕地的百姓。 用牛的人家少,大多是一人或兩人合力拉韁繩。累的滿頭大汗。 滴滴汗水劃過臉頰滴入田地,更深刻體現了糧食的珍貴。 哞~ 老黃牛套著犁架緩慢前行,叫聲都透著疲憊。但仍隨著主人牽動鼻環的指示,邁動前蹄勞作。 怪不得常比喻勤勞的人為老黃牛,任勞任怨,由來于此。 婦人們在耕好的田地上劃攏彎腰播種,也有懂事的孩子跟在娘身邊幫忙。 小小人兒抱著個缺了口的大碗,很是認真。 “二丫,剩下的娘跟你弟弟來種,你回家做飯去吧,就貼點粗面餅子就行,中午咱們就在地頭對付兩口。” “嗯。”小丫頭聽話的點點頭,把碗遞給娘,回家做飯去了。 六歲的小短腿倒騰的飛快,頭上枯黃的兩個小啾啾一晃一跳很是可愛。 中午艷陽高照,身著粗布麻衣的老漢仍沒有要休息的打算,彎腰駝背繼續賣力勞作。 茫茫田野間,農人麻衣破舊多有補丁,黝黑粗糙的臉上滿是疲憊滄桑,映照著底層百姓的辛勞與不易。 天下初定,各地大力發展農業,鼓勵開荒,百姓雖苦,但好歹有了口喘息機會。 不再逃亡奔波,朝不保夕。 桃源村。 孟氏族人也在揮汗如雨耕種,重新犁自家的地,各個干勁十足。 “燕州那么差的土地都被咱們養的增了收成,咱們這杏花村的地也是越養越肥沃,今年的收成還能再提一提。” “那必須的!” “趕緊耕種,三郎的作坊正蓋呢,種完咱們也能去競爭上崗。” 族人們邊干活邊跟相鄰的族人聊天,競爭上崗的詞也是現學現用。 矮子堆里拔大個,人東家不得好好挑一挑?他們很理解。 “咱們族里的日子被三郎帶動的越來越好,一家兩個工人,一兩多呢!” “五叔家三個,偶爾的福利都不少嘞!” “那趕緊干,爭取被選上。”族里家家都有工人,要是哪家一個都沒選上,丟人嘞! “爹!娘!” “爺爺,奶奶。” “我們來幫忙啦!” 正當族人干的熱火朝天,聊的斗勁十足時,田地邊跑來一群烏怏怏的孩子。 從五六歲到十五歲,做父母的一時看的眼暈,還是孩子們各找爹娘痛快利落。 “你們怎的也來地里了?不讀書了?” “是不是淘氣惹夫子罰了?” “快說!是不是你們太笨惹三郎生氣了。” 讀書的時間沒讀書,做長輩的就認為孩子們不聽話,挨罰了。 那必須得揍一頓啊! 看著爹娘欲脫下的鞋底,有機靈的孩子趕忙解釋。 “君子動口不動手!冷靜!” “是三哥說就算讀書也不能四體不勤,不能理所當然享受家人供養,特意放假七日,要我們切身體會勞作的光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