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藏兵也起不到突然襲擊的作用了。 179旅內部信息是沒什么秘密,被很多單位所熟知。 但問題是,目前的合成旅還沒分重型,中型,輕型,大家幾乎都一樣。 陳鈞確實不了解別的單位,但只要了解他們的編制。 并且現在各旅的裝備,頂多能達到中型規模,還達不到重型的程度。 面對這種集群動鏈,究竟有多難打,陳鈞心里比誰都清楚,兩個月前236旅那還是沒有遠程炮,沒有無人機,沒有電子干擾,沒有后勤的情況下。 都能把號稱“老大哥”的179旅,逼得幾乎自亂陣腳。 如今陳鈞經過幾個月的琢磨,加上福州地形不適合縱向鋪開的集群作戰規模。 只需要調整一下,正面鋼鐵洪流呈現大三角戰斗隊形,以長矛戰術推進。 一營有28輛99A,以其中十輛主沖鋒坦為矛尖,左右以15度水平角減距,拉開距離,各有三輛次坦克分布。 整體能夠將戰場橫線輕易拉到1500米,算上橫線次坦火控范圍,實際推進過程。 炮火橫截面覆蓋最低能達到5000米。 這還只是一營動鏈的主力,側翼還有二營,三營,后備替補以及防守的還有四營。 整體開動的話,這種集群動鏈的作戰威力可是很恐怖的。 不過,在實際戰爭中,以坦克連為波次沖鋒序列的布置,已經極少出現了。 原因不用問,空軍太牛掰了唄。 你地面集群動鏈再怎么牛,連火箭炮都不一定能怎么著你,但卻頂不住戰斗機的一輪精準俯沖啊。 但問題是,這次作戰各單位無法呼叫空軍和海軍的支援。 這是陳鈞學以致用,敢這么高調的原因之一。 他也想讓26區的紅軍,嘗嘗這集群動鏈的滋味。 并且動鏈講究縱深。 畢竟你不能光有寬度吧?厚度不足也不行。 如果不理解這種戰術的話,也不要緊,坦克大會戰都是這種打法。 實在不理解的話,那就把雙方看成冷兵器時代的,高機動騎兵對決就行了。 騎兵對決,講究的是沖擊,游射。 你見過哪個騎兵指揮官把力量都集中到第一排的,導致整體騎兵陣型薄弱的? 沒有吧? 因為對撞的終極目的是穿透對方,撕裂對手,分割對手,達成最終絞殺的目的。 當然了,現代戰爭肯定不同于古代戰爭。 復雜的戰場變化和軍事動鏈構成,加上各類技術裝備運用,也導致戰斗對抗的節奏,變得更加激烈。 所以,哪怕集群動鏈的戰術在特定條件下很無解,但若是因為指揮官的失誤,甚至一個小小的失誤。 都會讓會戰的結果失敗。 基于這種原因,陳鈞在布置戰術時,他可玩不起人家236旅那種機動時變幻陣型的技術。 只能用最直接的裝甲集群動鏈,以勻速沖向戰場。 還不能快,速度過快的話很容易暴露弱點。 。。。。。。。。 會議結束的時候,外面差不多天都快亮了。 陳鈞將所有的細節補充完畢,便催促著干部們去休息。 反正演習下午才開始,反正他們在25號區域,前面有藍軍2旅頂著呢,安全的很。 天亮了,同樣,國慶到了。 清晨的風吹在臉頰上,涼涼的,還挺舒服。 開完會后,陳鈞沒有去休息。 他一直坐在臨時會議室門口的一側,目光望著東方的太陽升起。 在腦海中一遍一遍的推演著整個作戰計劃。 地上的煙頭堆了一地。 陳鈞卻始終沒有困意,畢竟,這可是關乎五六千人的大戰。 只要有一步沒有考慮到位,就有可能導致人員大批量的傷亡。 這份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抗住的。 指揮官都很累,尤其是大規模作戰時,很多時候那些負責指揮的人一場仗打半個月,一個月的。 中間很少能夠安心的睡著。 有些看似荒唐的指令,大多都是在這種極度疲憊中,下達的。 終于,10月1日下午兩點10分到了。 伴隨著各單位公共電臺中接收到導演部的指令,各駐地三色信號彈連續升空。 決戰,就此拉開帷幕。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