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拉木加由于地形的緣故,加上這里地處兩界貿易往來繁榮,這邊邊防連建設難度相對較低,已經配備了陽光保暖房。 可以使用風還有光的互補,以及燃油之類的發電系統,還配備便攜式制氧機,隨時隨地都能吸兩口。 環境相當可以了。 其實從14年開始,國家針對邊防的建設就已經開始具體實施,但由于地方太大了。 邊防綿延太長,建設速度比較慢。 青藏鐵路06年才開始通車,在此之前,軍屬過來這邊探親,途中輾轉最低都要半個月到一個月還多。 很多邊防親屬,一二十年都都不曾踏足邊防。 也正是由于地理環境過于復雜。 這才導致海拔特別高的邊防連,到現在依舊清苦。 陳鈞帶人走進拉木加邊防連,看著營區內環境整潔,醫務室還配備專門的衛生員,包括高原安,紅景天,丹參滴丸之類預防高原疾病的藥物,全都配備齊全。 不會再出現因為感冒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引發的肺水腫,腦水腫,最終導致死亡的現象,如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拉木加這邊,甚至還利用地下掩體,搭建太陽能溫室種出新鮮蔬菜,順帶著養活了幾株小樹,不用像別的邊防連那樣,只能用一些假花來做陪襯。 看到這些。 陳鈞心里總算得到一些慰藉,畢竟,周遭環境復雜,生存條件就不能再苦了啊。 “團長,要不咱們再去彈藥庫看看?” 連長高魁負責領著隊,當看完基礎設施后,他搓了搓手,迫切的想要帶陳鈞他們去檢查彈藥留存量。 他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把該檢查的全都今天辦完,休息一晚,盡可能的讓團長他們明天一早啟程回團部。 常年在拉木加駐扎的高魁,心里很清楚,一旦仲巴高原那里寒流入境,他們這里大雪封山就不會太久。 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個月。 暴雪必然會來臨,到時候一夜之間就會讓整個拉木加地區和外界隔絕。 想走都不可能了。 當然,林芝附近有空軍基地,這事353團的老干部都知道,可除非必要的情況下,才會出動直升機過來。 一般情況,不是大災或者戰斗情況特別危急,邊防連是不會請求友鄰部隊出動。 因為國家針對邊防駐軍擴展空軍,炮兵,陸軍組成多維,遠近立體精準打擊的邊防火力,在這邊都不是什么秘密。 對面的人也知道。 一旦貿然出動空軍支援,會立刻引起對面的警覺,甚至采取相應的軍事行動。 這其中的關系很復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的。 瞧著高連長迫切想要眾人趕緊巡視,陳鈞笑了笑,也不點破他那點心思,只是說先去食堂看看伙食情況。 以前的邊防部隊,由于道路崎嶇漫長,運輸方面很困難,在大雪封山的季節里,部隊只能實行定量供應。 節衣縮食的應對嚴冬,供給到邊防的軍糧大多是戰備倉庫內的陳舊谷米,長途跋涉運到邊防之后,有的會發黃變質,有的還有沙土摻雜。 對于北方籍戰士來說,最大的痛苦就是幾個月吃不到面食,至于那什么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更是奢侈到不敢想象。 有些戰士從入伍到退伍,幾年的時間,除了軍裝,甚至連綠色的小草都沒有見過。 退伍告別雪山,見到路邊的柳樹,都能如同見到親人一般抱著痛哭。 戰士們常年只能與干菜結緣,與罐頭為伍。 知道邊防吃的干菜,為啥會被稱呼為老梭鏢嘛?那可不是當地的方言,而是為了方便運輸,減少體積。 送到邊防的干菜都壓得跟磚頭塊一樣,硬邦邦的,每次吃都要用手一點點掰開,陳鈞巡視這么久,途中喝的雪水菜湯就是這東西熬出來的。 他是團長,巡視期間吃得差點沒啥。 但絕對不能讓拉木加這種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半年的地方。 還吃陳舊的谷米和老梭鏢度日。 巡視其他邊防連期間,陳鈞發現的這些東西,都已經協調團部重新運送。 其實以如今的條件和國力,邊防生活已經好得多了,陳舊發霉的糧食數量并不多。 就算有也只是運輸不當導致,極少數而已。 只不過各連戰士自作主張,發現也不愿意丟掉罷了。 陳鈞就強行命令運下山,給馬廄那邊或者老鄉家里做飼料喂牲口,也不能讓戰士吃。 既然拉木加是最后一站,自然也要看看。 不過還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