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一 獻祭糧食,回饋仙丹-《我為天地一仙人》
第(2/3)頁
長舌頭金蟾吐出細長舌頭,像是金索吊繩,能活活將人吊死在老歪脖子樹上。
孫寶等人氣憤不已,卻又不敢說什么,也不敢去找許甲或者許及第告狀——他們是一伙的。
只得受了掣肘,好好聽這些號令。
“這些時日,我們這里開辦了工廠,解放了一部分婦人,做了女工,這里有兩萬匹上乘絲綢,都是這些時日收了生絲,加上自家養蠶捉繭,給做到的,我要你們,把這兩萬匹絲綢賣出去,同時在各地,收生絲,蠶繭,送到這里來。”
“第二個,海外有幾種作物,玉蜀黍,番薯,洋芋,棉花……這里都有圖冊,你們需要尋出來,這些作物,可以解饑荒厄難,凄厲苦寒,海外還有一是專門產毛的羊,也要引進,且需要繼續從暹羅等地,拉糧食到這里來,等著那邊夏糧收了,你們還得繼續拉人到那邊去。”
“第三個,這里的銅鐵不缺,煤炭卻缺得多,需要多多的運煤過來。”
“此外還有被子,成衣之類,越便宜越好,量越大越好。”
許甲這邊雖產絲綢,可絲綢不是給老百姓享用的,其本身既是一種貨物,也算是一種貨幣,況且這些絲綢也解決不了天寒地凍的問題。
至于種麻,漚麻,績麻,織麻布……,這邊也在進行當中,種不了的田地,不平整的,種南瓜,南瓜能長很大,做主食也挺好,平整一些的就種麻,麻長得快,不怎么消耗肥力。
只是麻布只適合做夏衣,冬天不保暖。麻布被子,里面填充的,很多都是蘆葦絮,柳絮,干稻草,好一點的是雞毛。
只有富貴人家,才有蠶絲被,鵝絨被,又或者用皮毛拼湊的被毯,也是暖和十分。
如果有棉花,或者高產羊毛的綿羊,許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至于養鴨子,取鴨絨,只能說這是一件精細體力活,也有人在做,都是一些半大孩子,不止養鴨子,養牛,養其他牲畜,都是這些半大孩子們去做。
孫寶等十個商人記住這里面的事情,覺得確實是一樁樁穩定的大生意。
于是也不擺情緒了,一一商談起來,將這些事情都應答起來,尤其問起絲綢產量,質量:“玉山,德興兩縣,種桑不多吧,就算加上鄱陽地區……”
“原先種桑是不多,現在多了,將桑種在池塘周邊,池塘里面養魚,將蠶糞當魚飼料,等干塘后,挖塘底的淤泥肥田,如此又養了魚,又種了桑,還得了蠶絲。”
“這兩萬匹絲綢,已經是集合了兩縣之力全力生產的了,如果可以源源不斷提供蠶繭,或者生絲,別說兩萬匹了,便是十萬匹,百萬匹也是可以產出來的。”
一匹絲綢價值一千二百錢到一千八百錢之間,約莫二兩銀子上下,浮差在于定義普通絲綢和上等絲綢之間。
紡織機制作出來的都十分上乘,但金蟾給他們的價格只在八百錢一匹,如此算下來,就算他們只賣一千二百錢一匹,也有八百萬錢以上的利潤換。
換算下來八百錢兌換一兩銀子,那就是有一萬兩白銀的利潤,這還僅僅是這里的利潤。才買生絲,從一邊拉到另外一邊,這里也有利潤,雖然不多,也幾千兩,更別說購買大量被子,成衣了。
古代的被子,成衣,都是財物,都是可以拿到當鋪當錢的,許多人夏天來了后當冬天的衣服,冬天來臨當夏天的衣服,用來換取一些活錢來用。縫縫補補,父子相傳也是有的。
這也是為啥,人死之后,給穿紙衣服的壽衣,忌諱死者衣裳的習俗,只在上層富貴人中流行,卻也不至于燒了去,全燒了反而是后來人的習俗,因為不缺衣服穿了,輕工業太發達了。
有句俗話: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能解決這兩件事情,已經算是“富農”了。
“冬日不是已經過去了么?還要這些厚衣裳,被子?”孫寶不解道:“明年想必也就正常吧,不見得年年南方也冬日大雪凍上數尺。”
金蟾意味深長道:“你覺得你能知曉老天爺的心思?”
孫寶也是個有悟性的,聽了這話有些駭然:“難道?”
金蟾道:“天機不可泄露,唯有盡人事,防患于未然而已,你們只管收來,有多少要多少,我們全收,用絲綢或者其他東西抵扣,還有不足,再結錢財。”
“可以可以,用絲綢等抵押就行。”孫寶現在就變幻了一副臉色。
……
金蟾打發了孫寶等人后,許志遠又接見了他們,問詢了南洋諸事,尤其是他們拉了二十船糧食后,許志遠也意識到南洋是塊寶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