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看下目錄就知道這本書有多硬核了:常見病癥的診斷與處理、小兒常見病、疾病處理、怎樣預防疾病、怎樣認識和治療疾病、.、常見中草藥、意外傷害救護與三防、傳染病、寄生蟲病、內科疾病、婦女病和接生常識、計劃生育、外科疾病、傷科、眼病、耳鼻咽喉病及口腔病、皮膚病】 【從感冒、發燒到癌癥、心梗、從防蟲滅蚊到生化防護、從針灸推拿到抗生素,幾乎涵蓋了醫學的方方面面,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而考慮到當時中國農村的醫療條件,這本書更是側重簡便易行、就地取材,旨在讓一個受過基礎教育的人都能通過本書快速診斷和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這本書的來由也是有背景的,1965年衛生部部長做工作報告時提到,我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只有10%在農村。這組數字讓偉人暴怒:“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 【于是從65年開始,衛生部就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廣大農村了。同時掀起了鄉村醫生培訓的熱潮,到69年更是集結上海中醫學院、浙江中醫學院等一大批專家集體編著了這本書,書籍編纂之初就考慮到了我國的人均識字率不高的情況,于是力求簡潔易懂,圖文并茂】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本書終于在70年出版,一經出版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后被翻譯成了50多種語言,惠及對南亞、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幾千萬人,現如今在歐洲一些國家還能看到英譯版本的書籍】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了這么多年,許多農村家庭還保留有偉人畫像的原因啊】 金陵城。 “這也太硬核了.” “好想看看其具體內容!”一眾人也學會了這個詞,都被震撼得無以復加,心情極為復雜。 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書籍知識面廣的原因,更是掌舵者的一片為民之心。 自古民間百姓,離廟堂太遠,遠到當局者看不見,聽不見,慢慢的也就沒有人在乎了。 朱元璋自草莽起家,對此是深有感受。 然而即使是這樣,他的工作重心也從未想到過這些,或者說從未想過醫術、醫書等可以寫得簡潔,可以造福這么多人。 “人民衛生部,城市老爺衛生部.”朱元璋念叨著這兩個詞,神色很是復雜,他自認為算明君,但算是為了一家之天下,相較而言大公無私之心差了很多。 冥冥中他知曉,或許這才是那個年代這么有魅力的原因,那時真的是一呼百應、眾志成城。 他自襯苛責百官,動則剝皮沖草、流放數千里,對待皇子犯法時又雙標,但總體而言還是依法治貪懲貪,對待百姓還算仁慈,與民修養生息,朝廷上再怎么血流成河,也極少牽連到民間。 況且,還懂得收買民心。 于是下令讓各府縣召集天下賢醫、名醫進京,襄助編纂一本類似的醫書。 胡惟庸又獻推廣之策,簡單來講是讓府州縣在其治下、鄉里之間成立醫藥署,培訓相關人員,并將之納入政績考核。 唐,長安城。 如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敬德等人都對此敬佩不已,上一次聽說這三本“神書”還是在去年,雖然天幕這一年所載之事過于奧妙,但眾人偶爾說起,對這三本書還是半信半疑。 如今又聽說了這么一段典故,都是贊嘆圣明仁慈之心。 “如今這情況,怕是比1965年的情況更差?!狈啃g等人嗟嘆,他們均相信醫者仁心,但無可指責的是,醫者也是人,也要生活,自然而然的就會聚集到各個城市之中。 所以,更重要的是培養鄉間醫生。 “孫老神醫,此次恐怕還要勞煩您主持醫書的編纂工作了!”李世民對著孫思邈恭敬說道,這是他費了老大勁,派人請了幾次才從終南山請來的。 事先也約定好,來京城主要是借助京城的力量,更好的做些研究,編些醫書。 平日里孫老神醫也不任職、不受爵,只掌管合和御藥及診候方脈等一些事務,閑暇時只專注于醫方案例的研究等。 年已花甲的孫思邈內心也振奮不已,于是鄭重行了一禮,“陛下體恤愛民,臣豈敢推脫,只是此事事關重大,舍臣及尚藥局諸君,畢竟力有不逮時,愿詔請天下名醫入京,共編纂此書。” “準!” “陛下圣明!”大大咧咧的程咬金沒等李世民的‘準’字消失,就扯著嗓子嚎了一句,有些拍馬屁的嫌疑,不過其心底還是認為陛下是天下一等一的圣明君主。 “陛下圣明~”六部官員等都暗悔自己反應慢,又給他拍到了,真是可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