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陽神。 乃是古時內丹術修行法的至高境界。 正所謂寶符降后大朝天,穩駕鸞車鳳輦。 既出陽神,跳脫三界,不在五行,可得玉皇詔書,從此棄殼升仙,直上天庭。 雖然內丹法已經被證實不屬大道,想要真正登仙,需性命雙修。 但既然單獨的陽神,能夠被內丹派稱之為仙,可見在陰神蛻變之后,其間的差距有多么懸殊。 仙字,哪怕是沾上分毫,都是完全不屬于人間能夠存在的強大。 老樹發芽,枯木逢春。 李長青終于站穩了身子,看著面前重新煥發生機的桃樹。 他露出笑意,整個人的面容透著稚嫩,圓潤之感。 原本如劍般凌厲的眉眼,愈發內斂,圓潤,童孔內沉浮的星辰墜入宇宙。 好似初升的大日那般,光明堂皇,卻絲毫不會刺激視線,就這么高懸著,默默普照大地。 陽神出,純白無瑕,好似嬰孩。 這是古代典籍中,對陽神的記載。 靈臺內。 原本與李長青一般無二的陰神,此刻徹底消失那不見。 那股與生命氣息,氣血完全不同的死亡陰寒,被大日真火徹底燃燒殆盡。 微暖的靈臺內,氣血涌出,在沒有經過乾宮的轉化下,與陽神交融。 李長青內視己身。 【陽神:5%】 陰陽轉化,否極泰來。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他嘴里念叨著。 直到此刻,李長青才算徹底明了老子所言此話的真意。 陰神和陽神。 看似一字之差,后者似乎又從前者蛻變而來。 仿佛陽神應該是陰神的蛻變狀態。 但事實上,陽神與陰神,沒有絲毫關系。 如果是有,那只能說二者都是炁的表現形式。 就好像氫元素經過核聚變后,變成了氦。 二者的聯系,只能說都可以用物質波的形式來表達。 陰陽相沖后,誕生的是全新的產物。 “自誤啊。” 李長青暗道一聲僥幸。 沒有前人的指導,修行路上的每一步都是生死挑戰。 若非他勘破樊籠,見得太上,體內天地又與外天地達成共鳴,在各處留下了自我烙印,加上神通造化。 這其中,缺少任何一樣。 今天的李長青都會在太陽真火的炙烤下徹底死亡。 當然了,沒有這樣的依仗,他也不敢亂來,過去的修行者可不會有他的膽子大。 感受著腦中嬰孩般的陽神,李長青心念一動。 旁側。 一個純白的嬰孩跨步走出,他臉上始終掛著童真的笑意,對世界的一切充滿著好奇。 完全與陰神毫不相干的力量在嬰孩體內流動,如果要從本質上論。 此刻李長青的精神力,再無半分純陰的死亡氣息。 陽神已經圓滿。 “服前雪花飛舞,天花亂墜。囪門自開,前后一路皆動,神祇可由天門出。” 這是古人對陽神的描述。 按照正常的道路,李長青很明白,過去的修行者最多也就做到一粒金丹吞腹中,道宮九星傳自呂洞賓,還需要炁作為鑰匙開啟。 應當是常人不可得的秘術。 打破樊籠,見得太上,這是李長青自己對天地感悟。 以前的修行者,絕大多數人必然做不到這種地步。 沒有太上心境,還無法讓體內自成天地,在外界留下烙印。 就算自身陰神在太陽真火下,化作了全新存在,也絕不會是陽神。 他們的路,應當是一點點讓陰神通過與至陽至剛物質的接觸,淬煉,從而緩慢轉化陰神。 而不是學他,直接一蹴而就。 在一步登天的成果后方,看不見的卻是一步錯,便直接身死道消的危險。 這一點兒很重要。 自己是先驅,是先行者。 李長青日后必然會傳開練氣士的修行法,他自己可以一步登天,但若是要傳給旁人,還是循序漸進的好。 作為先驅,自當踏破荊棘,在未知的荒原上,用身體踏出一條通天路。 “不過一步登天也有一步登天的好處。”陽神重新回歸本體,感受著與陰神完全不同的力量。 “我現在的陽神,雖然在完美的進度條上只占據5%,但我的陽神和過去練氣士的陽神,單純從性質方面談論,是完全一致的。” “純粹的生命力量,純粹的陽氣,可以說完全就是縮小版的陽神。” 李長青輕輕抬手,和陰神的力量完全不同。 生命和死亡。 高能級和低能級。 看似處于太極陰陽兩側,但這只是概念上的平等,而非實際的平等。 高能級,強大的生命能量。 代表著無與倫比的可塑性,高能級能夠自發地流向低能級。 這樣的性質就注定。 純白的陽神,完全和陰神不處于一個次元。 陽神之力再不是虛幻的。 和陰神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無法干預物質世界是兩回事。 陽神的力量,直接能夠通過肉體施法,在物質世界占據了至高的地位。 “水來。” 李長青輕輕伸手,長河已經是人王臣子,不需要任何力量。 水流直接升起,在他手中盤踞成一團。 在人王權柄下,這一團江水中不存在任何其他物質,比人類現今制造的任何純水,都要純粹。 “能量需要多一些。” 李長青微微一笑,他食指和大拇指輕輕一撮。 水分子的分子鍵斷裂,在李長青陽神遠超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下。 其中的氫原子被他輕易獨立。 看似微弱的能量浮現,但均勻地分配到每一個氫原子上,相對的卻是無比龐大的熱量。 聚變。 無比輕易,一個微型太陽被李長青手掌握住。 這就是質變! 如果說,完全體的陽神能夠輕易制造出州級核爆,那微型陽神同樣可以制造核爆,只不過當量要小太多。 在人類的歷史上,從柴火到煤炭,從煤炭再到石油,天然氣,以至于如今的核能。 量并沒有太多改變,但從木柴到鈾,其中跨越數千年積累才完成的質變。 其產生的能量,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量變上,人類從第一枚核彈,到氫彈,足足數千倍的當量差距,不過十幾年的時間。 而從石頭到核彈的質變,卻足足跨越了上千年。 質變完成,量變不過彈指一揮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