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你這樣不是給大家找麻煩么? 而對于那些有境界,有追求的賢者而言,他們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便是建立地上的太平盛世,這一句人性本惡,簡直是在刨他們的根,因為他們自身的理念,是按照人性本善建立而成的。 贊同荀軻,便意味著否定自己所有的努力,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一件事,更是有悖于此時的普世觀念。 大家原以為夏朝一個墨家就足以讓人鉚足了全力的精力去對付,來了之后才發現,原來還有別的大麻煩在這里等著! 荀軻攪鬧出來的風波,看起來甚至比墨家都更招人眼目,每日都有新來的有識之士組團去找荀軻辯駁,而荀軻.全都贏了。 辯論用輸贏來形容并不算多么恰當,更準的說是,荀軻經常能夠將跟他唱反調的人辯論的是啞口無言,拂袖而去。 當然,即使如此,他們也是絕對不贊成人性本惡這一觀念的,且深惡痛絕! 相比于墨家的如日中天,荀軻的離經叛道,鄒聃就顯得溫和了許多,甚至更加高端大氣了。 鄒聃將萬物分為陰、陽,認為那是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而五行則是陰陽之下,更為具現化的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是它們匯聚在一起,組成了世界的全部,沒有人能夠脫離其中。 這種觀念并稱在一起,便是陰陽五行。 如此說來,還是會顯得有些抽象,乃至概念化,如果要將其對應到現世之中,而非單純的概念,不妨如此理解: 陰代表女人、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男人、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 陰陽五行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此消彼長,陰盛則陽衰,陰衰則陽盛,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什么人性善惡,什么賢良奸佞,都往后稍稍,完全不是一個賽道上的東西,而是直接將目光對準了宇宙的底層邏輯。 沒有人能說他對,當然也沒有人能夠說他錯。 只要鄒聃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完成自洽,學說也就可以成立,除非找到辯駁不了的證據,但并沒有人做到這一點。 這是以大見小之術,由整體到部分,非一般人能夠理解,而且并不親和底層民眾,只在各國的學子和賢人之間流傳頗廣,反倒是在外界掀不起什么波瀾——他們聽都聽不懂,自然也不會去討論。 除了夏朝帶給大家的兩個驚喜之外,還有一位存在,攪動了滿城風雨。 準確的說,是對準墨家,火力全開,簡直就是跟墨家不共戴天一樣,相比之下,荀軻也得往后稍稍。 他名為楊朱,既不是夏朝之人,亦不是大祈、大雍、大青、大越之人,單純就是一個游覽天下的道士。 游歷到這里之后,聽聞了墨丘的事跡,又聽聞夏朝要來一次坐而論道,便留在了這里,宣揚了一下自身的理念。 什么理念呢? 可以將其簡稱為“為我”、“貴己”、“全性保真”,和墨家的兼愛完全相反。 他提倡人應該只對自己負責,換句話說,就是自私。 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只要人人都獨善其身,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墨家想要人人兼愛,這很難。 但人天生都愛自己,這很容易理解,怕也無人能夠從這點去辯駁。 既然如此,那還為什么要兼愛呢? 你的兼愛能到大同之世,人人愛己便不能了不成? 沒有這樣的道理! 而且無論怎么去想,愛自己都比愛別人要容易很多。 所以墨家趕緊閃一邊去吧! 王莽本來是想給墨家上點壓力,促使墨家趕快蛻變,起碼別再那么死板。 萬萬未曾想到,有外來之人上來就準備直接刨了墨家的根,完全不留一點余地。 一個是利己,利己到極致便是利他,一個是利他,人人利他便是利己。 彼此的理念之間根本沒有一星半點可以相融的可能,雖說殊途同歸,可道路卻是南轅北轍的,只有最終的境界有些相似之處。 更可怕的是,這家伙的理念之下,又將國家本身處于何等境地呢? 這不僅僅是準備干翻墨家,而是準備連朝廷也一起都不要了。 跟楊朱相比,哪怕荀軻的人性本惡,都顯得相當和藹可親,甚至是溫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