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起碼在荀軻自己所言的觀念之中,一切都是自洽且合乎邏輯的,且相當成熟而完善。 當年顧擔留給他的難題,他已經找到了解決的方式,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供天下人品評。 講完這些之后,荀軻也走了下來,回歸聽眾的席位。 “下一位,有請游歷諸國的武道宗師,楊朱來講述心中理念,如有反對者,可舉手示意。” 又一次傳喚之后,楊朱登臺。 他身著道袍,看上去年紀也已然不小,但精神很好,而且面相頗為和善,不顯鋒芒,他并未急著講述自身理念,反而是先對荀軻所言之事先略略評點了一番。 “荀軻所提之性惡論,吾亦甚是贊同。人之性惡,天之理也!” 借此,楊朱說道:“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于一國,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于天下。” 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 “以生死論之,人人如是。人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宗明帝與墨子無異。生而有時,貴己為先。生難遇而死易及,生尋其樂,死復塵土,固以存我為貴。 自縱一時,勿失當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游,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毀譽,不要死后之馀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 順自然之性,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豐屋美服,厚味姣色,人之欲足也。此乃全性保真之道,輕物貴己之術!” 楊朱侃侃而談,直接借用了一番荀軻的觀點。 他言貴己,卻并非是損人不利己,而是既不損人利己,也不損己利人,只要人人皆如此,那就沒有了宗明帝,也沒有了墨丘,又哪里來的爭斗呢? 相比之荀軻一整套的組合拳,楊朱單從人性出發,點明了自身的觀念。 而在他說話的時候,臺下很多人都已經捂住了耳朵,表明自己的蔑視。 還有一些人已經在底下小聲開罵了。 然而楊朱根本不在乎,笑呵呵的走下臺去,相當有風度。 他前腳剛剛下去,主持這場論經的官員便立刻跑上來說道:“下面有請鄒聃來講述心中理念,如有反對者,可舉手示意。” 鄒聃來到臺前,排除掉最開始,也勢必第一個的禽厘勝,他算是第三個上臺的。 這足以說明他的觀念已經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同。 “我比較贊同荀兄對于天地的看法,只是需要更加具體一些。” 來到臺上,鄒聃竟學那楊朱,先挺了荀軻一把。 不同的是,楊朱贊同的是性惡論,而鄒聃,贊同的是荀軻對于天地的認識。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很早之前,先人們便已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所認識,而對于更大的,未曾觸及到的地方,也給出了一個解釋,合起來,便是宇、宙二字。 宇為空間,宙為時間。 鄒聃乃是清平子的徒弟,方士出身,深刻明白一張嘴就引人矚目有多么重要,率先拋出宇宙本身的觀念,也因此而來。 “宇宙之內,萬物以分陰陽,視為善惡,視為利弊,視為得失,視為好壞,皆存乎其間,自演自成,莫出其中,莫出其外。陰陽者,有名無形。” 鄒聃說道:“陰陽演化,五行相生。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五行顯照世間一切,密不可分。” 他將一切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便是宇宙,包含四方上下、古往今來的所有。 而宇宙之中,陰陽統籌一切,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皆由此二者而來,即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交感,便是宇宙。 宇宙是一個概念,陰陽則是概念本身的表述。 陰陽再演化為更加具體的五行,最終變成了人們眼中真正能夠看到,感受到的現實世界。 只是其言已過于宏大,臺下很多聽眾雖然確信自己未曾漏一字,只是眨了一下眼睛,竟已經有些聽不懂了。 臺下,顧擔看向身旁的清平子,在夏朝二十五年,清平子又回來了,“這是你教給他的?” “那倒沒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