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篇雄文一旦出世,將會引發何等的波濤和探討? 最值得引人深思的,卻是開頭的那兩句。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這固然是有來者可追,后輩不必妄自菲薄的意思,但也定會有人理解成,儒家要開始對墨家反攻,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時節。 事物的發展固然有其必經之路,但國家血液的替換同樣也是重中之重。 三十四年過去,受到墨家恩惠的那一批人大多已是垂垂老矣,如今的墨丘,已經真正成為了烙印在人心中的圣賢,新的一代提起他來,已不再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更像是上天派來的仙神似得,缺了血肉,束之高閣,只能瞻仰。 而對于墨家,很多人的態度都是推崇有余,偏偏自己敬而遠之的心態。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 更何況時移世易,夏朝如今的生活條件哪里是之前可比? 顧擔走到民間游歷一番的時候,發現十天半個月尋常農戶也敢吃一頓肉了——以往,那是過年的時候才有可能舍得吃的東西。 生活條件的提升,缺少了貧苦的磨礪,很多人生來都不曾真正餓過,自然也不明白墨家那嚴苛到‘腦子有病’的十義是怎么在今日還能維持下去的。 大家都過的挺好的,偏偏墨家還一直在那里一直嚷嚷著不要奢靡,不要享受,簡直是跟天下人作對。 伴隨著夏朝越來越富強,墨者的人數非但沒有增多,反而開始減少,如今更是只剩下了三千之數。 其中固然有一部分墨者老去的原因,另一部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生活在夏朝的民眾們,已不再那么喜愛墨家了。 當一個國度絕大部分人都過的比墨者要好,墨者還有存在的必要么? 鋤強扶弱固然很好。 可如今反而墨者顯得有些“弱”了。 這份弱不是實力,而是待遇。 這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夏朝初立之時,就算有四國的接濟和賠償,百姓們過的也不怎么好,墨家當時與之共患難,百姓一看,自己過的清苦,墨者比他們還清苦,那自然是盡得民心,墨者也成為了天下人的榜樣,推崇之至。 然而如今夏朝富裕了起來,到了同富貴的時候,墨家還是老一套的東西,已經無法再吸引旁人加入墨家——甚至會覺得墨家多此一舉,沒事找事,自顯清高。 一個組織的成長固然是要看個人的選擇,卻也不得不關注到環境的變化。 夏朝已經到了迫切需要新的理念,來替換掉守舊墨家的時候了。 如果說夏朝二十年,顧擔跟禽厘勝提及此事的時候,墨家尚且有改弦更張的機會,調轉自身的方向,那到了如今,儒家已經成勢之后,很多人對墨家的容忍也差不多已經走到了盡頭。 墨家還是那個墨家,夏朝已不再是最初的夏朝。 百姓,也不再是當初的那一批直接受到墨家恩惠,給予他們希望的百姓。 顧擔將一切都看的明白,他提前十余年便忠告過禽厘勝,坐而論道的那場盛會中,莊生更是指出了最為核心的問題。 墨家過于追求大公,將私人的欲望徹底抹殺,以無比嚴苛的要求來對待自己,這是不合乎人性之舉,就算墨者能夠做到,又怎能以此來要求整個天下呢? 顧擔一步步看著墨家發展,壯大,最終成為國教。 也親眼看著墨家一步步衰落,墨家什么都沒有做錯,只是.不合適了。 墨家如果繼續占據主流,反而會影響到夏朝的發展。 荀軻,應該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選擇自立門戶吧? 看著仍在奮筆疾書的荀軻,顧擔心中想到。 他給過禽厘勝機會,荀軻又何嘗沒有給墨家機會呢? 四年前,王莽便邀請荀軻回歸。 兩年前,王莽又再次邀請。 荀軻盡數推拒,并非是欲拒還迎。 一方面他當時的確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希望墨家在這最后的時間里,做出些改變。 然而,沒有。 禽厘勝鐵了心,墨家也鐵了心。 那就只能讓世人去選擇了。 當最后一筆落下,荀軻的臉上已盡是堅定之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