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四百二十一章 天不假年-《懸壺濟世,我只是想長生不老》


    第(1/3)頁

    “陛下!”

    見到啟志帝手上那鮮紅的血跡,鄭非大驚失色,驚慌道:“御醫.我去給您喊御醫!”

    “別。”

    啟志帝拉住了鄭非,那血跡便烙印在鄭非的袖子上,一片深紅之色,“咳,咳咳。寡人無疾,只是人已經老了,身體也不中用了,非藥石可醫。”

    “我去求天機圣女,我愿意加入天機宗。”

    鄭非毫不猶豫的立刻說道。

    凡俗無法解決的問題,對于仙道而言,通常都能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不了,不了。”

    啟志帝卻是連連搖頭,非但沒有接受鄭非的好意,反而面色一板,原本臉上的和藹之色盡去,那籠罩在身上數十載的威嚴,重新歸來。

    這一刻他不再像是垂垂老矣的老者,夏朝的夏皇,重新回來了。

    “你將自己當做什么?貨物不成?拿自己去談判這種事情,不到萬不得已,切勿去做。一來傷人顏面,二來未免有威脅之意圖,實在是惹人生厭。

    朕身上的情況,朕比任何人都清楚,無非是老了而已,人總是要服老的。朕早已用過各種靈丹妙藥,比之先祖的功績而言,朕還差很多,可論起環境,朕卻是幸運了無數,何必要奢求更多?”

    啟志帝那只帶血的手掌,拍了拍鄭非的肩頭,頗為用力,讓鄭非整個身子都在情不自禁的晃動著。

    啟志帝笑著說道:“你能有這份心,朕已知足。看來在夏朝子民的眼里,朕還不算失職。”

    “陛下!”

    鄭非情不自禁的俯跪而下,但雙膝剛剛觸地,就又被啟志帝拉起。

    那只已經不再光滑的手掌上,仍舊擁有著沉重的力量。

    “站起來,不要跪,也不必跪。朕無愧百姓,你亦無愧于朕,何必如此?”

    啟志帝雙手撐住鄭非的肩膀,那雙蒼老而又深沉的雙目,與鄭非灰色的眼瞳對視著。

    “鄭非啊,朕老了,沒有多少的時間了,怕是看不到你發光發熱了。所幸朕這一生,也與豪杰并肩過,尚可算得君臣相益,倒也算不得遺憾。”

    啟志帝說道:“只是新皇大概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如今夏朝缺的不再是經世大才,而是擎天之柱。朕——我,希望你能答應我一件事,好不好?”

    “陛下但說無妨,非若能做到,定萬死不辭!”

    鄭非毫不猶豫的說道。

    “不不不,不要萬死,不要動不動死啊,活啊的,那樣不好。”

    啟志帝說道:“你還很年輕,還有很遠大的前程。男子漢生于世間,要頂天立地,要成就大事業!朕希望,朕希望以后的你,可以讓夏皇參拜,好不好?”

    “陛下?”

    鄭非愕然。

    他萬萬沒有想到,啟志帝對他提出的要求,竟是此事。

    “答應我,你可以做到的。”

    啟志帝認真的說道:“你很有才能,也很有信念,這是你的品質。夏朝的江山,終究會交給后人手中,你也是夏朝的一份子。有朝一日,夏朝或許尚需你的維護,不要讓發生在大月的事情,重演在夏朝。

    否則的話,我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天地臣民,亦愧對無數為夏朝拋頭顱撒熱血的仁人志士,死也不得安寧。

    朕希望,有朝一日,你可如商丞相那般,做夏朝最鋒利的寶劍,監國天下。”

    “非若有所能,愿為夏朝赴死!”

    鄭非拍著胸膛,碰碰作響,斬釘截鐵的說道。

    “好,好啊!”

    啟志帝大笑起來,花白的胡須震顫,聲音也豪邁起來,原本身上衰老的氣息都已退散而去,重新變得年輕,“去吧,去吧,外面還有更大的世界。”

    目送著鄭非離去,啟志帝站在原地,站了許久。

    然后回到座椅之上,拿出一塊布帛,將手中的血跡仔仔細細的擦了個干凈。

    良久,一聲嘆息。

    “這種手段,有些下作。”

    啟志帝的身影籠罩在陰影之中,聲音平靜,“但朕這張老臉,也用不了幾年了,若能為夏朝換得一星半點的好處,也是值得的。”

    他是很老了。

    也的確越發疲憊,困乏。

    可身體仍舊康健,無非是大限已至。

    這番吐血,猶如戲子。

    吐的不是血,是他的顏面,是他七十余年來,留在夏朝的東西。

    在生命中的最后時光,他親眼看到了嶄新的天地,與眾不同的天地。

    只是他真的沒有那么多時間了。

    也沒辦法再帶著夏朝,完成新的蛻變。

    將死之人而已。

    顏面這種東西,趁著還能用,倒也不妨多用一用。

    若能讓人因此念情,惠及夏朝,那自是再好不過,也算是他最后為國出力的手段。

    反正這個面子再不用,以后也沒有揮霍的機會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啟志帝開始一個個召見夏朝的才俊。

    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每一個從皇宮中出來的人,莫不是神情恍惚,猶如天崩。

    關于夏皇壽元將盡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對此,廟堂上卻顯得尤為平靜,似是已經悄悄接受了這一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