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六十一章 皇太孫大婚-《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第(1/3)頁

    面對朱元璋的擔憂,朱允熥拿起一粒棋子握在手中。

    他稍加思索,說道:“爺爺,不如從魏國公府選吧,中山王徐達忠義仁厚,其子魏國公徐輝祖,亦是忠義性直之輩,不會有外戚之禍。”

    朱允熥說的,自然是徐達第三女徐妙錦。

    她今年十五歲,比朱允熥小兩歲,年齡正適合。

    徐達還有個小女兒,年僅十二歲,歷史上嫁給了安王朱楹為妃。

    朱元璋忽然笑了,恍然大悟。

    原來這小子早就打好了徐達家的主意。

    聽說數年前,朱允熥巡視邊關,回來時與徐家姑娘聊了一路......

    所有勛貴家族中,朱元璋最放心的就是徐家。

    徐達父子都是厚道人,知進退。

    以現任魏國公徐輝祖的性子,這輩子也當不了權臣。

    朱元璋閉目凝神,想了一會兒,說道:“就依你吧!”

    他知道,這小子想要收了徐家的政治資源。

    徐達在軍中的影響力極大,死后部分關系被老四朱棣所得。

    朱允熥與徐家聯姻,不排除有打壓老四的嫌疑。

    “不過你要答應爺爺,往后子孫后代,不論皇帝還是藩王,娶妻納妾只許從平民之家選取,勛戚大臣皆不得立!”朱元璋認真道。

    “是!”朱允熥忙應下。

    他知道這是防止外戚的有效手段,也是貫穿整個大明朝的選妃制度。

    老朱這一套制度下來,終明朝一朝,都沒有出現一例后妃干政的事,更沒有出現漢朝那樣的外戚專權。

    不僅如此,明朝反而是一個賢后頻出的朝代。

    洪武朝的馬皇后。

    永樂朝的徐皇后。

    洪熙朝的張皇后。

    正統朝的錢皇后。

    萬歷朝的王皇后。

    天啟朝的張皇后。

    崇禎朝的周皇后,她們都以正直、深明大義著稱于世。

    站在男人的角度,這個政策可太好了!

    不用聯姻,萬里挑一選個既漂亮、身材又棒、還知書達理的女子。

    這不是夢寐以求的事?

    也正因如此,明朝的皇帝,是歷朝最幸福的,沒有之一!

    朱元璋同意了皇太孫妃的人選。

    然而朝中有大臣卻反對這門親事。

    此事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燕王娶了中山王長女為燕王妃,侄兒如何能娶四嬸的妹妹呢?豈不荒唐?”

    反對聲最大的是工部左侍郎練子寧。

    他是黃子澄的同年,洪武十八年的殿試榜眼。

    黃子澄被御醫治死,練子寧一度懷疑其中有貓膩,故而心中有氣,始終站在質疑第一線。

    “此言差矣!”

    禮部尚書李志剛出言反駁道:“皇太孫與徐家小娘子青梅竹馬,且無血緣關系,如何荒唐了?”

    不等練子寧說話,李志剛又道:“洪武十九年,潁國公傅友德長子傅忠與第九皇女壽春公主成婚。”

    “潁國公傅友德之女,嫁與晉王世子為妃,同樣是隔著輩分,如何不成?”

    李志剛舉例子擺事實講道理,提起了皇室與勛貴的聯姻。

    傅友德的兒子娶了朱元璋第九個女兒壽春公主。

    傅友德的女兒,卻嫁給晉王世子朱濟熺,也就是朱元璋孫子。

    同樣隔著輩分。

    所以說有先列,不存在倫理問題。

    如果非要揪著輩分不放,那當初這樁婚事豈不是大錯特錯?

    到底是皇帝錯了,還是以前的禮部錯了?

    又或者是整個都察院言官系統失職?

    總而言之,當年沒人反對,你練子寧在翰林院時也沒反對。

    現在同樣的事你若是反對,你就是雙標!

    不僅雙標,還是在打所有大臣的臉!

    “這.......”練子寧被懟的啞口無言。

    他不敢承認,承認了就得罪了太多的人。

    很快,皇太孫大婚之事被提上日程。

    十月初三,朱元璋任命曹國公李景隆為正使,禮部尚書李志剛為副使,持節至魏國公府行納采、問名之禮。

    漢族傳統的婚姻儀禮,從議婚至完婚一共需要經過六種禮節,被稱為“六禮”。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就是男方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

    得到應允后,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大概就是送彩禮的意思。

    男家行納采禮后,再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決定成婚與否,吉兇如何。

    簡單來說就是挑日子。

    除非雙方八字特別克,不建議在一起,這種情況很少。

    媒人除了問生辰八字,還得問女方家庭情況,以便分辨嫡庶。

    專業的媒人,還會議門第、職位、財產以至容貌、健康等多方面。

    問名也須攜帶禮物,一般用雁。

    憑朱元璋和徐達的關系,兩家也不是第一次結親,都互相了解。

    因此納采、問名之禮同時進行,走個過場。

    家中有喜,魏國公徐輝祖十分開心,大開中門迎接使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