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的鏡子照自己-《生命的覺醒》
第(1/3)頁
現(xiàn)代西方國家工商業(yè)和高科技非常發(fā)達,而人們的心靈普遍很空虛,于是把佛教當成滋補的
“心靈資糧”或
“心靈妙方”。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則是把密教修法當成可以快速解決現(xiàn)實世俗問題或達到自己私欲的秘方。
這兩種看待佛教的心態(tài)都是不正確的。如果密法能這樣滿足世間私欲的話,就不符合佛法中因果輪回的定律了。
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是要我們學習善惡取舍的道理,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我執(zhí)的觀念,慢慢地累積善業(yè),這樣才會時時感到心靈的平靜與快樂。
快樂的人,都是心靈層面向善、超越自我、能為他人著想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心會慢慢地墮落,到最后,為了達到私利,常常傷害別人,結果眾叛親離。
一個人應該要有自信,但過度執(zhí)著自我就是一種傷害。因此,要將心靈往上提升,轉變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煩惱,就必須通過對心的理解及為他人的付出來改善。
在心靈層面上應該將佛法當成一面鏡子,不斷地反觀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將佛法當成用來檢視、批評別人的工具。
佛陀講得最多的是
“反觀內心”。長時間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觀自己的時間越多,代表有越多時間的實修,同時就越能夠剖析世間煩惱,了知煩惱如何導向善的方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