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唐屬東非總督府治下的馬拉維和莫桑比克地區,已經成為中南部非洲最大的農牧產品產地,人口也發展到140余萬規模。 那里建成了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網,擁有大片大片的良田與牧場,還有熱帶果樹種植園,尤其盛產腰果,無花果,杏仁和各種干果,成為一處富饒的雨米之鄉。 該地區的黑人已不足20萬,絕大多數集中在各種礦場和道路工地上,在普通的村鎮田野極難見到。 一經發現,立即予以捕獲,死活不論將能夠得到殖民地政府的獎勵。 所以莫桑比克及馬拉維地區也是周邊黑人部落的禁區,相關接壤的西北部高原和北部邊境,常年有當地武裝民兵巡邏。 對于那些敢于進入上述地區的黑人青壯年,一般來說是捕獲之后交由勞動隊,統一安排進入苦役營中,負責建設公路橋梁和水壩以及鐵路等艱巨的工程。 在唐屬東非殖民地中,實行嚴厲的人口移動管控。 即便是擁有合法身份的華裔移民,也不得隨意遷徙,必須要有聚居村鎮的證明方可,更不要談沒有正式身份的黑人。 見一個抓一個,準沒錯。 雖然作為戰場上的對手,保羅將軍對大唐騎兵深惡痛絕,有機會絕對會狠下辣手。 但他是一位有原則底線的德國軍人,絕不會將這樣的態度遷怒于普通華裔移民。 相反,保羅將軍本人對大唐帝國東非總督府上層充滿了敬佩之情,非常認同他們一直以來堅持的殖民政策,幾乎是殖民政策的標桿。 若是戰后有機會 他非常想和這些極具才干的殖民官員面對面的交流一番,并將所見所聞歸納成文,寫出一本頗有深度的殖民政策文章來。 在他看來 現在的德意志帝國上層都是一群蠢貨,與其耗費巨資在遠東地區打造德國殖民地的橋頭堡,不如汲取大唐帝國的殖民政策優點,沉下心來好好發展德屬坦桑尼亞殖民地。 這里面積廣大,氣候溫和,非常適宜于農牧業發展。 修建一條公路,就可以發展一條縱深上千公里的種植園區或者牧區。 沿著河流和新建鐵路,就可以發展足的容納數10萬德國移民的廣闊腹地,僅僅需要兩三年便可以成型。 屆時依托著坦桑尼亞數10萬德裔移民和少量精銳德軍部隊,保羅將軍非常有信心,能夠與敵人數10萬大軍周旋到底。 最起碼,不可能比南非的布爾人做的更差。 可現實中德國高層做了什么? 他們將模范殖民地選在了遙遠的遠東地區的膠東半島,耗費上億德國金馬克,不惜代價的修建城市水渠和岸防炮臺,結果全替了大唐與扶桑人做嫁衣裳。 扶桑人耗費巨大代價攻克德國遠東堡壘以后,大唐帝國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迫令其由大唐帝國接手,只給予了附近駐軍和軍艦駐泊的便利。 大唐帝國偶露猙容,作為藩屬的扶桑國就不得不臣服。 這無關對錯,只是實力使然。 大唐帝國強盛的實力足以讓扶桑人絕望,尤其是駐扎在呂宋王國的強大艦隊,其實力是扶桑聯合艦隊的三倍半,再加上北海分艦隊和馬六甲分艦隊,分分鐘碾壓日軍聯合艦隊。 在這種情況下 選擇退讓是明智的決策,大唐帝國通過威懾就拿到了最大蛋糕,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可是兵法上的最高成就,足以永載史冊。 德國上層若是把這些資源都投入坦桑尼亞,又何至于此? 這是保羅將軍對大唐帝國最為推崇的地方,他認為; 由尊貴的大唐皇室血脈和帝國最精英的部分組成的決策層,擁有令人驚異的戰略眼光,能夠選擇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 這一點,無疑是德意志帝國最高層嚴重缺失的地方。 自從俾斯曼前首相去世以后,德意志帝國已經很久沒有誕生一位偉大的地緣戰略政治家,這無疑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