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小鎮(zhèn)上找來了不少鐵器,又在水塘邊搭了個簡單的小屋,陳景這算是準(zhǔn)備在這里常駐了。 餓了就去找巨羚羊,渴了去周邊的水塘喝水。 陳景并沒有喝自己洗澡水的打算。 打開前往地下河通道的最佳方法其實是擴(kuò)張那道裂口。 畢竟那只需要將周邊本就裂開的土石鑿寬就行。 這副軀體的力氣本就大,即便是在水中,陳景依舊可以發(fā)揮的非常出色。 哐哐的鑿擊在水中連綿不絕。 陳景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將最后五米的通道鑿的只剩下四米。 不過越到下面,鑿的難度就越大。因為需要鑿開的巖石變多了,時間花費(fèi)的就更久。 這對陳景來說這并不算什么。 他時間多的是。 而且越靠近那道裂口,陳景對于心中的感覺就越是強(qiáng)烈。 他也不知道是心理因素還是什么,總有一種只要自己進(jìn)入地下暗河,就會找到什么的感覺。 然而在生物雷達(dá)能夠探測到的范圍內(nèi),什么都沒有。 時間過得挺快。 陳景來啟星兩個月。 鑿了半個月的石頭。 不知道的還以為穿越過來當(dāng)?shù)V工的。 距離打通地下暗河裂口也就這一兩天里的事情了。 陳景有時候巴不得自己長瘦點,這樣早就能夠通過了。 岸上。 木屋里是一些從小鎮(zhèn)上搬來的墊子。 木屋外,則是一只被粗麻繩捆著身軀的巨羚羊。這是為了更好的輔助自己刨坑,陳景特地抓來的。 將一根麻繩捆在腰間,掏出剩下的錐子和鑿子,陳景走到了水塘邊。 這半個月來,陳景每天在水塘中呆的時間至少超過了12小時。 今天或許也是如此。 熟練的潛入水下。 這么多天的時間里,陳景的水性倒是好了不少。 最后的裂口難鑿的原因無非就是找不到合適的著力點。 陳景只能頭下腳上,把手伸到裂口中,通過生物雷達(dá)來確定自己鑿擊的部位。 狹小空間、倒立、鑿石頭,三種因素加起來讓陳景每次在水下呆不到半小時就得離開。 這還是他對肺部進(jìn)行過再一次進(jìn)化的情況下。 常規(guī)狀態(tài)下,陳景如今能在水中呆一個半小時。 想象一下,你現(xiàn)在處在一個與你身體寬度一致的空間。 僅僅是想象一下,大多數(shù)人便會有一種窒息般的感覺。 身處于狹小的空間中,心理上的不安是陳景只能呆如此短時間的主要原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