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周天子》
第(1/3)頁
第220章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此時的魏惠王那可真是躊躇滿志,春風得意啊!
但在此之前,就連他自己都覺得魏國在爭奪霸業的路途上已經是力不從心,他也失去了年輕時的雄心壯志,他現在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夠茍活下去。
不做那亡國之君。
但是沒有想到天下局勢,風云變化,在這晚年之時,還能夠消滅韓國,奪得韓國的大片的領土,關鍵這使得河東河內再度合體。
這對于魏國而言,簡直就是不敢想象的呀!
河東加河內可不是等于二那么簡單,而是等于三,等于四。
這將使得魏國的實力有著質的提升。
故此對于急急歸朝的公孫衍,這吝嗇的魏惠王也準備慷慨一番,好好地獎賞一番公孫衍。
這回絕不吝嗇。
金錢,美女。
你要啥給啥!
但未等得及他夸獎公孫衍,公孫衍先就一桶冷水給他潑了過去。
公孫衍提出聯合諸國抗衡新會的建議。
“犀首此話何意?”
魏惠王一臉懵逼地看著公孫衍,仿佛覺得是自己出現幻聽,道:“抗抗衡新會?”
公孫衍點頭道:“大王,我們現在必須停止與齊國的戰爭,然后聯合諸國抗衡新會。”
一旁的惠施也有些反應不過來,道:“犀首,這是不是韓國貴族要求的?”
如今在大梁,楚國貴族遍地都是,他們天天在制造對新會不利的輿論,魏國上下也知道,這貴族可是最反新會的。
公孫衍搖搖頭道:“這與貴族無關,而是新會的軍事實力,實在是令人感到害怕。大王和相邦都未有親臨戰場,對于新會大軍的實力并不清楚。
其實在當時,即便我軍一兵不出,秦韓二十萬大軍也絕非那七萬新軍的對手。其士兵的戰斗力,其兵甲,皆遠勝于天下諸侯國。
我們能夠占據韓國大部分領土,也并不是因為我軍武力強盛,而是韓國被新會嚇得心碎膽裂,故而才直接向我軍投降。”
惠施若有所思道:“我就納悶,怎會這么順利,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一般滅國之戰,總是會遭受到頑強的抵抗,但是這回卻是出奇的快,新會出兵之時,就已經是到中秋季節。
當時韓國還是寸土未失。
結果冬季未來,韓國先亡。
這個速度比當初衛國亡國還要快得多,當時衛侯好歹還抵抗了兩三個月。
然而,衛國不過彈丸之地,韓國好歹是七強之一。
這速度非常驚人。
其中原因就是韓國被新會大軍嚇得魂不附體。
如強大的秦軍再與新會交戰兩回合后,都直接選擇跑路了,新會大軍是全方位領先,韓國哪里還有抵抗的勇氣。
那投石機和床子弩,更是令韓國連守城的勇氣都沒有了。
趕緊向魏國投降。
而公孫衍可是當今世上數一數二的戰略家,外交家,軍事家,而不是目光短淺的魏惠王,只能看到這眼前的好處。
這新會的強大,也令公孫衍感到非常害怕,他意識到如果不扼制新會,魏國必然步韓國后塵,而要扼制新會,那就必須聯合天下諸侯國,共同對抗新會。
但是公孫衍似乎用力過猛,魏惠王也被嚇到了,這新會這么強大,咱們跟他們為敵,那不是找死嗎?
魏惠王顯得很猶豫。
公孫衍一看這老頭的神態,頓時就反應過來,于是又道:“大王,之前韓國大軍都在我國邊境與我軍交戰,新會是有機會直接進攻韓都,但是新會卻選擇放棄韓都,從而進攻洛邑,臣估計在周濟眼里,這天子遠比韓都重要,足見其野心啊!”
魏惠王聽得一驚。
如果周濟要取代天子的話,那他志向就絕不是偏安于楚國。
肯定是要對付他們這些諸侯的。
惠施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也深知魏老頭欺軟怕硬的性格,于是道:“大王,臣以為犀首絕非危言聳聽,但新會如此強大,若公然與之翻臉,于我國不利,我們可以暗中與齊國聯系,先停止東邊戰事,拉攏東方諸國,甚至于西邊的秦國,然后見機行事。”
魏惠王稍稍點頭,道:“就依相邦之意。”
而此時齊國方面在得知秦軍退走,韓國被滅,也是嚇得是寢食難安,這玩了半天,他們齊國倒成了孤家寡人。
說好得三國聯盟呢!
鄒忌趕緊命人與魏國、趙國商量停戰一事。
雖然齊國方面并未直接感受到鐵甲兵的可怕之處,但是新會已經兼并大半越地,最近又吞并巴蜀,這實力是遠勝當初的楚國,齊國的和解理由當然也是新會的威脅。
齊國和魏國是一拍即合。
不過趙國和宋國卻不愿意答應。
他們心想,你們魏鄭聯軍主要是跟秦韓聯軍交戰,一直是我們趙宋聯軍在跟齊國作戰。如今我們是勝券在握,這可是擊敗齊國的絕佳時機,而你們魏國卻在奪得韓國大部分領土后,就要求我們停戰。
你們這是人話嗎?
這分明就是惡心我們啊!
趙宋渴望能夠瓜分齊國。
但趙國畢竟是大國,趙肅侯父子可都不是庸君,其相邦大戊午也非鼠目寸光之輩。
魏國方面也將韓國發生的一切告知趙國,同時趙國與韓國本是一家人,這韓國不少貴族也在拼命的游說趙國。
真不是魏國兼并我們的,是我們主動要加入魏國的,因為那新會太可怕了。
經過幾番交涉,趙國最終還被魏國和齊國說服,答應與齊國停戰。
當然,齊國也做出一定的犧牲,不但承認中山屬趙國,同時還將割讓臨近中山國的八座城池給趙國,確保齊國將來無法再干預中山國的事務。
這八座城池總比亡國要好。
不過他們也是在暗中勾結,并沒有立刻站出來反對新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此次戰爭中消耗甚大,無力再掀起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都渴望能夠休養生息。
但是宋國卻始終不愿意妥協,這是因為新會一直都在支持宋國與齊國作戰,不但徐州出兵,而且還給予不少援助,這患難見真情,雙方的關系是越發緊密。
一方面,當然是齊國老是想搞戴偃,操縱宋國政權,這令戴偃對齊國是恨之入骨,也不相信齊國,同時雙方又打了這么久,這新仇舊恨,可不是輕易就能夠抹去的。
而另一方面,宋國其實也知道新會的強大,那么先進的弓弩,就跟不要錢似得,這實力太可怕,宋國上下為之折服,以相邦陳吾為首的宋國大臣,都認為與其跟著齊國混,那就不如跟新會混,若是跟新會作對絕對沒有好下場。
當然,這一切都在姬定的計劃之中。
要知道在姬定出山之前的戰略部署,這宋國就是他必奪之地,只不過這其中發生一些狀況,導致未能如愿直接拿下宋國,但是姬定依舊堅持自己的計劃,他也是將宋國視作長久的盟友。
故此,在戰時,姬定親自前往徐州,商定與宋國并肩作戰的事宜。
此時此刻,也有姬定的人在宋國游說,繼續維持與新會的同盟關系。
可也僅僅是宋國,其余諸侯國都已經在暗中謀劃如何抗衡新會。
洛邑。
昭陽站在洛邑邊界,遙望那王宮所在之處,心生感慨:“這一直以來,我們楚人都渴望有朝一日能夠來到這里,如今我們只差這一步,但可惜.可惜并非是楚王帶領我們來到這里啊。”
司馬昭魚也是惋惜一嘆:“是呀!原本我以為我會很興奮,但是真正來到這里時,卻也覺得很是傷感。”
歷代楚王都渴望能夠取代天子,可是這命運弄人,偏偏是一個洛人帶領著楚人來到這里。
這能算楚國的功績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