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姝理之前同樣有向李牧暗示過相同的問題,記得那時李牧的回答似乎卻不是這樣。 不知道之前是不是李牧在欺騙姝理,但姝理還是想讓她大父答應她。 趙國宮廷的局勢已經變得相當緊張,一場蓄勢待發的宮變預謀已經就快要上演了。 每一次的宮變都伴隨著腥風血雨,以及朝堂上下的大洗牌,這正是趙國中樞最為脆弱的時候。 那是趙國又會變得風雨飄渺,秦國肯定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 如果新君在宮變后不能馬上對中樞進行清理,讓趙國只有他一個聲音,那么秦軍的鐵騎或許又會降臨在邯丨鄲城外,再次上演一次邯丨鄲之圍。 即使最后不滅了趙國,但讓趙國傷筋動骨肯定少不了。 在那情況危急的時候,新君肯定會再次想起被自己趕走的李牧。 然后就是李牧的成名之戰, 戰勝強敵秦國后, 被封予為武將最高的封號——【武安君】。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 別忘了,李牧本就和趙國此時的倡后和太子趙遷不和。 早在李牧作為相國入朝為官時,就和前太子趙嘉有了來往。 雖然和趙嘉之間的關系算不上有多密切,但起良好的德行卻是被李牧看在眼里的。 因此李牧也認同了當時的太子趙嘉,認為他能夠成為自己的君王,至少是值得自己去效忠。 但后來趙嘉的太子之位被廢,趙王另立趙遷為太子。 先不論趙遷的出身是否有不堪,單說他的德行在邯丨鄲就是出了名的不端。 而李牧又是一個忠于趙國卻不忠于趙王的人,有這么一個太子,他勢必不會愿意讓他以后成為自己的君王。 所以也多次向趙王上奏,認為無端廢太子而新立是一件不妥的事情。 更何況在一開始,李牧就不支持趙王娶如今的倡后。 因此,兩方的梁子算是徹底地結下了。 “大父,忠不可謂愚忠,你真的認為如今的太子真的值得你效忠嗎?”姝理直勾勾地盯向李牧。 這個問題兩人的心里都很清楚答案。 “即使他成為了趙王或許會有所收斂,但大父,本性難移。”姝理想讓李牧認清現實,“他能讓大父在這種時候撤離前線,難道在以后能確保他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再做出同樣的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