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呂氏春秋》有什么用?-《春秋戰國的那些政客》
呂不韋大權在握之時,單純的權勢已經不足以讓這個已經站在世界巔峰的商人滿足了。他開始想要做一些更加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決定以儒家學說為骨干,道家理論為基礎,法、墨、農、兵、陰陽學家理論為素材,編撰一部震爍古今的鴻篇巨著。
當時亂世,有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四公子縱橫天下,門客眾多,聲勢浩大。呂不韋已經得到了當時最強帝國秦國的巔峰權力,自然不愿弱了聲勢。不過,商人出身的他并不是太看得起豪俠猛士,在他看來,沒有什么猛士是財富和智慧的力量所不能打敗的。況且,虎狼秦國,也并不缺少沖鋒陷陣的沙場猛將。只是,與別人不同,他所奉養的門客,多為才思敏捷、文采出眾之人。當足夠多的數量積攢在一起,就很有可能會產生質變。足夠多能征善戰的俠客武將,就能產生足以震懾敵國的力量,足夠多智謀機敏的文人墨客,也就自然會產生能影響意識形態的思想力量。
而呂不韋,決定將這種思想的力量,凝聚和匯總在一起,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有了財富,就容易創造出便于思考的物質條件,有了權力,就能運用國家的力量來獲取資料,當呂不韋兩樣都擁有的時候,一部名傳千古的鴻篇巨著,《呂氏春秋》誕生了。
此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紀按照月令編寫,文章內容按照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可以說,這部《呂氏春秋》,前無古人,規模宏大,包羅萬象,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智慧結晶。
這樣一部巨著在呂不韋的推動和主持之下漸漸成書,讓他感受到了完全不同于權勢和財富帶來的快感。當然,他的本質依舊是一名商人,等到成書之時,呂不韋志得意滿。他骨子里商人營銷的本能,再一次出現了。雖然此書讓他非常滿意,但是,顯然不是短期之內,就能讓他名傳天下的,于是,他利用權勢和財富,將《呂氏春秋》全書抄寫而出,布貼咸陽城上,并且聲稱“能增、減、改其中任意一字者,賞千金!”并且將這賞金掛在城頭。
這場驚世駭俗的懸賞,讓這部巨著迅速被天下士子得知。畢竟士子們也不都是每天富裕得無所事事,這樣一本洋洋萬言的合集,怎么可能到了一字都難以改動的程度?前往咸陽,改動此書,既能揚名立萬,又能獲得重賞,何樂而不為?
一時間,風云涌動,天下士子如潮水般涌向咸陽,然而,凝聚了手下三千門客智慧的經典著作,又豈是能夠輕易改動的?而這件事發生之后,全天下都知道了,一向以虎狼之師和蠻荒嗜殺而著稱的秦國,竟然有了這樣一部足以令天下士子折服的鴻篇巨著。而主持編撰這本《呂氏春秋》的呂不韋,也成為了由商入政、由政入道的士人偶像。
由此看來,這場一字千金的封賞,果然成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商業傳奇。這其中,呂不韋投入了巨大的財富,動用了國家的力量,集合了數千門客的智慧。所換來的,正是他想要的名聲和輿論。這樣一場偉大的營銷,讓天下人都開始認可呂不韋在這個時代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將他的人生智慧,傳播到了整個世界。
而且,士子作為這個時代輿論的主力,他們強大的思想力量雖然不足以對抗鋒利的刀劍,但是卻可以煽動和引導民眾的內心。對于政客來說,民心所向,絕對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籌碼,即便是曾經運用過不光明的手段,即便是投機取巧站在了云巔,在強大的輿論力量影響下,也能夠清洗曾經低微的出身,更能影響到君王的決斷。
就像當年的晏嬰,憑借著民心所向讓敢于將屠刀伸向國王的豪族崔氏也不敢殺他。呂不韋也希望這場聲勢浩大的行動,成為自己爭取保護更多權力和利益的保護傘。即便秦王嬴政最終逼迫呂不韋自盡身死,也在士子的譴責和口誅筆伐之中,背負罵名,一敗涂地。
呂不韋編撰這部巨著,揚名立萬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實際上,他早已經發現了嬴政與其父親異人絕然不同的強硬性格。嬴政不會允許他這樣能夠分享大權的帝國重臣如魚得水,君臣之間早晚必有一次激烈碰撞。呂不韋如此作為,何嘗不是又一次投資,希望得到輿論和民心的保護,以繼續在大秦帝國的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
但是,顯然他小看了嬴政對于權力的渴望,對于控制的決心。
掩卷而思,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又怎么不算是呂不韋傾盡全力,為自己的生前身后,打造的一塊護身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