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火藥味十足-《秦時之儒家小師叔》
第(3/3)頁
昨夜與人動手和大雨的原因,衣服上沾染了泥濘和血污,自然有些臟亂,但還說不上衣衫襤褸吧。
子游看到了說話的人,一個青年站在一輛馬車之上,衣著整潔,頭戴儒冠,面須白凈,眼神看向子游的時候有些傲慢又有些輕視。
對方看到子游在看自己的時候,臉色更加有些傲然。
“衣冠楚楚,沐猴而冠,以貌取人竟不知詹臺滅明之事?”看到對方直接點名字,子游自然也不會慣著對方,直接用孔子和詹臺滅明的事情回懟回去。
ps: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了孔子弟子七十七人。
這七十七人,都是有名有姓且有業績傳于后世的高才生。其中一弟子澹臺滅明,字子羽。
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大約是與曾參、子夏等人同時期的學生。子羽相貌丑陋。本想留在孔子身邊幫助孔子辦學,但孔子認為子羽才華不高,能力有限。
學業完成后,子羽離開了孔子,自主創業辦學堂。子羽創業,不走捷徑,不找關系,不做違反法律之事。除非辦理公事,否則絕不與達官貴人來往。后來子羽到江南辦學,追隨子羽去江南的弟子就有三百多人。
子羽設定了入學、畢業和推薦工作的準則,嚴格按準則辦事。他推薦到諸侯官府工作的弟子,都受到好評。因此,子羽的名聲在各諸侯國傳開了。
孔子聽說子羽的好名聲后,檢討自己過去對子羽的看法。認識到,過去覺得子羽“材薄”,是受了子羽丑陋面貌的影響,是以貌取人,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子羽的才華和品行。
這里直接用也沒問題,子游畢竟是荀子的徒弟,知道這件事也屬于正常,不得不說的,《荀子》里面很多關于孔子的事跡,很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編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