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魏國朝堂也是因為魏王增的問題,吵翻了天,主戰派認為魏國已經到吸收打下的楚國土地,靠著僅剩下的魏武卒和大軍也不是不能擋住秦國,并且希望魏王增派人去楚國請回廉頗,讓他帶領大軍抵抗秦軍。 而主和派認為魏國僅剩下的軍隊和魏武卒根本打不過秦國,如果打過了當初也不會被秦國打的遷都到大梁了,一時間整個朝堂吵得是不可開交,而作為魏王的魏王增是偏向于主和的,他當然知道現在的魏國根本擋不住秦國,若是之前趙楚都沒事的話,他還跟和秦國打。 但是現在趙國因為趙王遷去世,趙國還在國喪期間,是不能起刀兵的。國喪期間不能對外打仗,其他國家也不能進攻國喪期間的國家,正所謂是師不伐喪,這是從春秋傳下來的規矩,在戰國雖然也被打破過,但主動打破這一點的國家到最后多少都遭到了報應。 比如吳國當初就趁著越國老國王剛死,新王勾結繼承王位,吳國派兵攻打越國,被越國打的全軍覆沒,吳王闔閭也重傷而死。還有就是著名的崤山之戰,秦穆公想要趁著鄭國國君剛死攻打鄭國,但是被晉國和鄭國聯手將秦軍大敗。 加上其他人的鼓吹這讓后世的百姓和君主繼承了這個規矩,盡可能的避免其他國家國喪期間派兵攻打。而且趁著他國國喪期間進攻他國,也容易引來眾怒,從而失去民心,更不利于之后的統治。 “大王,臣認為現在秦軍剛剛經歷匈奴之戰,又經過修養,現在士氣正盛,我們應當避其鋒芒,選擇和其和談。秦魏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真的開戰,我們也沒有主將能夠統帥三軍去迎戰。”有大臣出列說道。 看到有人率先說出了主和的話,魏王增也不再裝模作樣,當即說道 “正如愛卿所言,不知道讓誰去和秦國講談合適?” 說到和秦國講談的事情眾人也都紛紛不愿去和談,這些人心中明白秦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能夠成功和談的幾率很小,去秦國弄不好會被羞辱一番,紛紛都不愿意前往。 “若是沒人愿意去,那就依照律法,讓典客前往秦國去商議和談之事。”魏王增看向了典客。 典客令頓時如遭雷擊,但面對魏王增的命令,他也不敢反抗,只能俯首認命。就在魏王增還在準備和談的時候,王賁和李信兩人已經派兵攻打魏國,魏國的大軍在正面遇到秦軍只是一波簡單的沖殺便不戰而逃,魏軍的主將更是棄城而逃,短短三日,王賁和李信已經練下三城。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