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秦國朝堂上的爭吵并不少見,每當秦國有什么大事情發生,都難免會發生爭吵,但那都是臣子之間的爭吵,嬴政穩坐釣魚臺,但今天秦國朝堂的爭吵是少見的秦國臣子對著嬴政開噴了。 而出這一幕的原因是因為嬴政要親自前往前線,說白了就是御駕親征。要說大臣們最不愿意聽到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天災人禍,其次便是君主御駕親征,雖然在戰國君主御駕親征這種事情并不少見,甚至是常態,尤其是秦國,每一代君主都親自帶兵打了不少仗,但也無法掩蓋戰場的危險程度。 當初的秦獻公便是在戰場上戰死的,甚至還差點引起秦國內部繼承人之間的問題。雖然現在嬴政已經確定了扶蘇是未來的繼承人,但是扶蘇才多大,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加上現在秦國正處于一統天下的關鍵時刻,所以沒有一個人愿意讓嬴政去前線。更何況秦國又不是沒有不能打仗的將軍,要讓秦王親自上戰場。 子游這個太尉已經在趙國了,若是嬴政再去前線,兩人一旦發生點什么危險,對于秦國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大王,前線上有大將軍王翦,將軍蒙恬與李信在左右策應,太尉更是親自前往趙國,深入趙國腹地,勸降李牧。昨日公孫白傳回消息,趙王遷屠殺武陵鐵騎家眷,李牧被俘,幸得太尉相救。如今李牧已經歸降,前往雁門關帶領武陵鐵騎南下攻打邯鄲,趙國必敗無疑,大王何必前往前線,親上戰場?”呂不韋言辭激烈的說道。 嬴政看著率先反對的呂不韋,只是淡淡的開口說道 “我秦國歷代君主,無不有親上戰場者,寡人位居王位多年,但從未親臨戰場,更不知我秦國將士之艱辛。寡人親上戰場一來是為了體驗將士浴血奮戰的生活,其次寡人親臨前線對于將士們將是最大的鼓勵,我秦軍士氣大盛,必然一舉拿下趙國。” “君主體恤將士乃是好事,但君主更應該居廟堂之上,統帥全國,震懾四方,佑我秦國安穩,并非要親自前往戰場。”一名儒家出身的官吏站出來說道。 看到是儒家出身的官吏,嬴政蹙眉看向了站在大臣之中的李斯和韓非,引經據典沒人比儒家更擅長了,所以嬴政打算讓儒家出身但走的是法家的李斯和韓非來辯經。畢竟兩人在儒家看來并非是異教徒,而是比異教徒更可恨的異端。 身為法家的韓非和李斯在面對嬴政的求援難得的做到了無視,雖然他們無條件的支持君主的決定,但他們也知道戰場的危險,是不可能讓嬴政親自上戰場的。 看到李斯和韓非無視了自己的求援,嬴政心中并無波瀾,他自然是知道兩人的想法,但趙國他是一定他要去的。 嬴政出生在邯鄲,自出生開始便在邯鄲中過著人人喊打的日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更是常態,如今他的秦國就要滅了趙國,邯鄲將要成為他的國土,當初對他喊打的趙國百姓將要成為他的臣子,當初對他的厭惡將要變成恐懼和敬重,所以他嬴政必須要親自去見到趙國滅亡的一幕。 嬴政要讓邯鄲的百姓跪在他們的腳下,屈辱的承認當初他們喊打、虐待的孩子,如今成為了滅亡他們國家的人,他要去復仇,他要去為自己悲慘的童年畫上一個句號。 “這件事不用在意了,三天后寡人啟程前往趙國,中車府令趙高、廷尉常事蒙毅、太子扶蘇.羽林軍將軍馮去疾帶領三千羽林軍陪同車駕。”嬴政說完陪駕的人名后便直接扭頭離開了王位。 趙高看到這一幕喊道 “退朝!!” 趙高帶著內侍跟著嬴政離開了朝堂,留下了大殿內議論紛紛的臣子,嬴政的堅決是他們從沒有看到過的。 “這可如何是好?”一些大臣無力的感慨道。 “大王啟程是三天后,我們還有時間,只要在這三天讓大王放棄前往趙國的想法即可,事在人為,一定有辦法的。” “若是太尉.”有人想要感慨若是子游在朝內說不準能勸說住嬴政,但他的話還沒說完便被人打斷了。 “若是太尉在的話,我們是真的沒有機會勸說大王了。” 剛才想要感慨的人轉念一想,按照子游的性格,說不準是大力支持嬴政去趙國的,于是不再說話。 “文信侯,勸說大王的事情還要靠您啊,戰場危險您是知道的,當初您帶領軍隊攔截龐煖襲擊咸陽,您見過戰場如何危險,大王決不可冒此險。”一名大臣對著呂不韋行禮恭敬的說道。 “是啊,文信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