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香江、臺北、首爾、新加坡、紐約這五場的票價會稍微高一點,經濟發達嘛。 市場部用公式作了計算,在上座率超過八成的情況下,這次全球巡回演唱會的票房保底差不多也要在1億,呂布拿30%,能夠分到3000萬左右。 所以,影響力高的歌手,開演唱會是穩賺不賠的。 這也是張學侑、劉得華那些香江歌手時不時就去紅館連開多場演唱會的原因,都是錢啊。 當然了,在華語樂壇的影響力,呂布跟他們還比不了。 如此大規模、多場次的演唱會,要是換一個人,怕是沒多少娛樂公司敢接手。 主要這是呂布第一次開演唱會,歌迷早就等不及了,然后是專輯《2005,歌聲依舊》的銷量和口碑大爆,積攢了很多人氣,再加上他這兩年在電影圈、電視圈混得風生水起,吸收了大批粉絲,以及他與四家娛樂公司的老板關系好,才能夠促成這件事的。 假如是選擇出售主辦權,那么售價會被壓低一半。 不過,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俞飛鴻也讓人各種做調研和分析,并且做了各種應急預案,以防翻車。 【個人電影】 “來了,真的來了!” “當他改名‘呂布’,我就猜到會有這么一天!” “我說二哥為什么沒有出現在《赤壁》的演員陣容中,原來是自己親自拍!” “我勒個去,導演徐氪、姜紋、寧浩、呂布,編劇張記中、徐克、呂布,制片人俞飛鴻、施南生、羅雄,武術指導袁合平、呂布、張縉,這主創團隊是要起飛啊。” “自編自導自演,我已經開始期待了。” “唯一擔心的是,以‘呂布’的視角來講述三國的故事,受眾行不行?” …… “我身邊小有成就的演員,無一不在做著導演夢”,這是圈內一位資深電影人對《中國影視報》記者發出如是感嘆。 演而優則導,長期有之,并不鮮見。 我國演員轉型做導演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80年代,成籠、洪琻寶都是其中典型代表,到了20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像是姜紋、周睲馳等等。 而伴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進程,演員轉型導演趨勢加劇,有人風光無兩,也有人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明星光環會給影片帶來“賣點”,也可能成為被詬病的“命門”。 但還是那句話“跨界有風險,轉行需謹慎”。 呂布再三權衡之后,選擇拉上徐氪、姜紋、寧浩三個導演來給他兜底。 賺錢嘛,不寒磣。 而且他的這個系列電影,總投資預計6億,也就是單部2億,一點都馬虎不得,所以不能像周桀倫那么任性,因為《不能說的秘密》成本僅1000萬。 業內外有看好的,也有不看好的。 理由呢,五花八門。 有人認為他沒有這個能力,導演作為一部電影在品質上核心的把關者,需要擁有獨特的創意、出眾的才華、專業的知識、統籌協調把握全局的能力。 有人認為他步子賣得太大了,急功近利的跟風、玩票式轉型,只會制作出粗制濫造的“速食”、“快餐”式導演處女作,這樣的作品注定是“一錘子買賣”。 也有人認為他會成功,因為演員在長期拍戲過程中,對導演的執導風格、手段、技巧耳濡目染,可以積累和學習,雖然不是科班導演出身,但作為演員參演的作品數量,可能比導演導戲的數量還多,能夠從不同導演處學到不同的導演技巧,再把這些經驗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中,這個是優勢。 而呂布對此并不在意,他信心十足。 投資方也對他信心十足。 2億資金沒幾天就籌齊了,關系好的皇英娛樂、海潤影視、周易影視、龍騰影視四家娛樂公司各出3000萬,猛將工作室3000萬,煤老板2000萬,張幗榮個人1000萬,成籠個人1000萬,任湶個人500萬,俞飛鴻等人500萬。 人緣好就是輕輕松松,但要是第一部虧了,后面兩部就沒這么好拉投資了。 至于演員,這個慢慢來,沒那么快開機,得等到《功夫之王》拍完,演唱會辦完。 不過,聽到呂布要拍電影,主創團隊豪華,投資又非常高,許多經紀公司和演員個人已經在釋放合作意向了。 呂布個人新浪博客下面的評論區,也被各大明星占領。 【劉茜茜(v)】:逍遙哥哥,牛! 【火華社(v)】:毛催自薦! 【real任湶的BLOG餐(v)】:我要復出! 【夏不下雨(v)】:上將潘鳳就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