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操練-《橫刀十六國》
第(2/3)頁
讀著先賢們的兵法,仿佛在于他們交談。
尉繚子誕生的時代是嬴政時期,里面不僅有治軍的手段,還有各種治民,治國的辦法。
頗有當時的時代特點,殺伐之氣幾乎要沖破竹簡的限制,跟其他兵法主張的”仁義“大有區別。
如: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加海內!殺十三者,力加諸侯!殺十一者,令行士卒!
簡單粗暴。
仔細想來未嘗沒有道理,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讓最后一個有勢力與秦國分庭抗禮的國家從此虛弱下去,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復盤石勒石虎的崛起,正是如此。
北方勢力,即便投降,也免不了被坑殺的凄慘命運。
但正是這殘暴手段,讓北方無人敢反。
如此危亡之世,不正需要白起這樣的殺將?
其他的司馬法、吳子李躍也很快就研習完了,卻沒有尉繚子帶來的震撼強烈。
司馬法和吳子都側重與練兵,以及戰場形勢國勢的分析。
對李躍的幫助也很大。
后世人總以為站隊、走正步等等是現代軍隊的專利,實則商周時,華夏的軍隊就這么玩了。
《尚書》牧誓篇: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意思是走六步七步,停下之后,陣列要整齊。
操練中的“操”字,就是陣列訓練。
其復雜程度其實還在后世之上,不僅要掌握進退、左右、縱橫、分合、起、坐、跪、伏等基本動作,還要明旗號、知金鼓。
絕不是簡單的聞鼓而進,聞金而退。
旗號和金鼓代表的意思很多。
掌握了這些,才剛剛合格而已,接下來是操練的練,《六韜》中記載的武車士,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來能追上飛奔的馬,能跳上急速行駛的戰車,還要能夠拉滿八石弩……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比后世特種兵的要求還高。
所以訓練一支精銳絕不簡單,很多勢力和王朝精銳打光了之后,十幾年都喘不過氣來,然后就是亡國的命運。
練,不需要李躍操心,穿著盔甲山上山下來幾圈,射幾只野兔,素質就山來了。
即便號稱精銳的高力禁衛,也載在黑云山崎嶇的山路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