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屯田-《橫刀十六國》
第(2/3)頁
移鎮陳留之后,李躍的第一道政令便是開墾令。
周牽在田間地頭耕種過,有過詳細的總結,有耕牛和鐵犁,一名壯丁一天最多耕種十畝,也有一種長形大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耬,也就是二牛六人,一天也才二十五畝。
而很多家戶別說耕牛,連鐵犁都沒有。
全靠雙手和耒耜刨地,好一點的套上鐵質刃口,差一些的以石、陶制成,效率可想而知。
“兵器先別打了,趕緊打造一批農具,軍中的驢騾可以租借給百姓。”李躍翻看了各地送上來的公文。
主要問題不是缺田地,而是缺人。
如今的黑云山治下十六萬五千人口,三萬六千七百戶,放在后世,也就一小縣的規模。
每戶差不多耕種二十畝,也就是三十萬畝田,陳留隨便一個縣綽綽有余。
東漢和帝全國興元年間,全國有田七億三千萬畝,差不多每個縣平均七十萬畝(《后漢書·郡國志》)。
中原雖是百戰之地,但土地還算肥沃,耕田大于平均水平。
“官八民二,賦稅太重,民生疾苦,當稍作減免之,以吸引各地流民,快速壯大。”崔瑾第一條諫言就沖著田地來。
官八民二是從西晉過度而來的,燕國、涼州都是按此標準征收。
石勒當初恢復魏武初年時的賦稅,但石虎即位之后,賦稅體系基本廢除,羯趙想怎么收就怎么收,想什么時候收就什么時候收。
交不上來,大辟極刑伺候。
“定多少合適?”李躍將問題推了回去。
當初定官八民二,一來是跟國際接軌,二來,需要快速積攢實力。
不過有利就有弊,賦稅太高,百姓耕種墾荒的積極性就受到了影響。
崔瑾有備而來,掏出一張左伯紙,瞄了兩眼,“不如恢復魏武屯田初制,民屯每五十人為一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不隸郡縣,官府提供耕牛鐵犁,賦稅官六民四,有私牛者,官民對分,屯田客不得隨便離開屯田,軍屯以南軍為主,六十人為一營,且戍且屯,黑云軍則免賦。”
兩漢十稅一、十五稅一,漢文帝時期,甚至有過幾年全國免賦。
到了曹魏變成六四分成,而曹魏后期,士族豪強林立,奢侈之風大起,賦稅一度高達官八民二,不僅如此,還有承受繁重的徭役。
這也是魏晉時期起義一直沒斷過的原因。
永嘉之亂后,天下大亂,官八民二也沒有了,各地軍頭們予取予奪,沒有糧食就吃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