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五章 北伐-《橫刀十六國》
第(1/3)頁
“桓公若是北伐,我黑云山鼎力相助!”常煒拱手道。
之前的種種言行,都是在為這句話做鋪墊。
黑云山屹立于洛川之側,桓溫若是出兵,東南兩面夾擊,旦夕可下。
而收復洛陽對桓溫意義非凡。
在座的名士、官吏們紛紛昂起頭,就連桓沖都滿眼熱切。
有了這層功勞,桓家在江東便可立于諸世家門閥之上!
不過擺在眼前的功勞,桓溫卻并不如其他人那般熱切,“足下之言是也,某再上書一封,直陳閣下之言!”
常煒此來代表黑云山,其真實意圖,桓溫心照不宣。
于他而言,北方形勢依舊不明朗。
連富饒的蜀中都不用心經營,更別提北方,北伐之后,洛陽便是燙手的山芋。
“桓公英明!”常煒持禮甚恭,目的基本達到。
在江南士人眼中,北國遍地胡塵,收復之后,同樣要面臨當年西晉的難題,如何處理數量龐大的胡人……
而治理需要精力、成本,以及智慧。
他們沒那個魄力和心思去滌掃胡塵,而這些年他們在江南過得也不錯,吳儂軟語,錦繡山河,早已令他們忘記了家仇國恨,忘記了故土。
所有人都在借北伐各取所需……
常煒又在江陵待了數日。
正如他所料,此事之后,聲名鵲起,荊襄士人爭相拜訪。
而桓溫將要北伐消息震動四方。
不過桓溫還沒出兵,江東殷浩卻先行一步。
廬江太守袁真輕易攻陷了淮南重鎮合肥,讓殷浩看到了“人心所向”。
而桓溫的每一次上表,都讓建康君臣們為難。
三十余歲的郡公,東晉的半壁江山捏在他手中,又占據長江上游,建康君臣想不忌憚桓溫都不行。
這種忌憚超過了北方的胡人。
司馬家怎么取的江山,天下誰人不知?
桓溫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江東君臣的心,包括此次“曲水流觴”。
荊襄若與黑云山聯合,取洛陽易如反掌。
所以殷浩不得不先動手,以謝尚、荀羨為都統,進駐壽春……
陳留,汴水屯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