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雨-《橫刀十六國》
第(1/3)頁
上一次大雨,大大減輕了洛陽的干旱,恢復了不少生機。
大量人口從關中遷徙而來,沿途皆是村落。
百姓在官府的幫助下,竭盡全力補種菜蔬和豆菽。
洛陽氣候比關中、河北溫潤不少,仿佛置身暖流之中。
石虎在位時,曾征發數十萬百姓,大力修建洛陽宮殿,宮殿雖然荒廢,略微修葺一番,都還能用。
城池依舊維持著舊貌,規模不在鄴城之下。
大軍進入洛陽才吃上了一頓飽飯,常煒從鄴城送來數萬只羊,犒賞將士們。
李躍望著香噴噴的肉湯和烤羊,竟有種恍如隔世之感。
“今年兩淮風調雨順,依舊是豐收,青齊差了一些,只是平收,戶部核算度支,即便明年大旱,也能撐過去,不過府庫沒有任何積余。”盧青稟報道。
李躍點點頭,這大荒的年景,只求國家安定,百姓不餓死就行了,其他的別想了。
“這是尚書臺應對災情的奏折。”
李躍接過,打開瀏覽。
經歷如此嚴重的天災,梁國朝堂總結出了很多經驗。
如設立糧草,提倡節儉,減輕徭役以鼓勵百姓蓄養家禽,修建全國性的直道和驛站,方便百姓遷徙,以及物資的轉運……
開國之初,朝廷比較高效廉潔,雖然也有明爭暗斗爭權奪利,但總體上還在可控范圍之內。
無論什么派系,都還能以社稷百姓為重。
那些喜歡勾心斗角的老牌士族都衣冠南渡了,梁國朝堂的總體氣氛還是積極向上的。
當然,這其中也有鴻臚司、校事府的功勞,二者一明一暗,起到了監督的作用。
地方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李躍的耳目。
除了黃河下游、淮水南北,今年一個比較顯眼的地方是遼東,今年向鄴城輸送了五百萬石粟,大大緩解了中原的饑荒。
周牽去了哪里,哪里就成了大梁的糧倉。
加上這場旱災,河北遷去了不少人口,遼東呈欣欣向榮之狀,尤其是圍繞渤海,興起了一大片的新城池。
若不是這場旱災,梁國早已進入蓬勃發展期。
在洛陽住了十余日,感覺還不錯,百姓對李躍這個皇帝比較親近,總有人獻糧肉錢帛等物。
中原士族大多南下,只有一個滎陽鄭氏,河北卻有崔、盧、劉、高、申等豪族,隨著大梁的崛起,他們也越來越強盛。
反過來,他們對梁國朝廷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