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數字生命計劃? 這是一個連同AI幾乎一起出現的概念。 長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難以抵擋死亡的來臨,這幾乎是唯一公平的事了,可有權利者對死神的畏懼甚于旁人,他們孜孜不倦地尋求長生。 君不見歷史上那些再英明神武的人,但凡癡迷長生,往往都會失去理智,不顧一切。 事實證明肉體的長生絕無可能,但有科學家突然提出,人類或許能以數字生命的方式進行永生。 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狂熱追捧,可隨之而來也有許多衍生的問題。 這種用數字永生的方法是否能持續有效,人類所謂的靈魂真的能被編譯成一串串代碼嗎? 那時候的人類還有自主思考的功能嗎? 科學家卻用智能AI舉例。 “連AI都能演化出智能,人類當然也可以同樣在那個虛擬世界中生存,并且和生前不同,進入虛擬世界中,他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將是人類形態效率的千百倍,不,或許用這個量詞都太過保守。” “要知道網絡世界中信息的傳遞要比用語言或者文字這種落后的交流方式要快不知道多少倍。” “人類或許能從碳基生命轉化為硅基生命。” “而這,才是進化的終點!否則以人類消耗資源的速度,地球遲早有一天會進入自我毀滅!” 無論何種理由,數字生命的概念在爭議中潤物無聲地浸入每個人的腦海中。 一開始是得了絕癥的病人,無藥可醫,在生命的最后祈禱著奇跡的出現,簽下了數字生命的同意書。 而后是無法接受親人逝去的家屬,在家人生命垂危時代為簽字。 而他們的確以另一種方式生存了,還能和原本的親友正常交流,只不過以虛擬形象,但那口吻和話語,包括那些只有他們才知道的小秘密,足以讓人確信他們是另一種生命體。 很快數字生命法案伴隨著AI法案一起被提出并通過,AI為數字生命們搭建合適的虛擬生存環境,數字生命得以快快樂樂毫無負擔地活著。 隨著AI應用的推廣,人類工作的環境被大幅度壓榨,幾乎沒有什么工種是AI無法替代的。 大面積的失業潮來臨,為了社會的穩定,那些無法繼續留在崗位上的人可以領基礎補貼,甚至生活也能保持原來的模樣。 但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那些動物,因為他們有尊嚴,有脊梁。 拿著嗟來之食的感覺不好受,不知道是從誰先開始在社交平臺留下這么一句話。 “艸,活著還不如死了,死了不浪費糧食和空氣,還能住進虛擬世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