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過,就算他知道,也沒有任何辦法。謝鯤在痛恨之余,只能更深徹地認識到那個書生的困境——名聲和個性都是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東西,但它們只給他帶來了災禍,卻沒有能夠救得了他的朋友。在這個世間風云變幻的時候,謝鯤自身難保,卻開始了對整個人生的反思。也正是這時候的風云變幻,讓謝鯤的反思顯得鶴立雞群。 王敦在南京,百官噤聲。沒人敢說他的不好,更別說勸誡。連皇帝都只能指望他撒完了野趕緊回他的荊州去,別把他這個皇帝罷免了就謝天謝地了。因為大家都明白,王敦要保持強悍的軍事優勢,他就不會讓出荊州。不讓出荊州,他遲早就得回去——因為他沒有心腹去替他鎮守。南京,遲早是要還出來的。因而王敦在南京不講禮數,甚至不朝見皇帝,所有的人也就都睜只眼閉只眼。 只有謝鯤站出來了。他撩妹的勇氣這時候讓他犯顏直諫。他對王敦說:你還是去朝拜一下皇帝,這樣才和你的不世功勛相稱。要不然,人家要說你的壞話。你要是去,我陪你。 王敦不愿意,他不傻,知道自己一進宮一定被捉起來。和戰亂時代的所有將領一樣,王敦不愿意離開自己的部隊。連謝鯤主動提出來做保鏢也不予考慮。不僅如此,王敦還放了一句狠話,“我就算殺了你們這幾百個名人,我也照樣是王敦,誰敢說我的壞話?” 這個故事很快傳了出去。大家對這個曾經的“洛陽壞小子”的觀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僅稱贊他的勇氣,還為他感到擔心。但是很快,大家的擔心就變成了劫后余生的慶賀:王敦回武昌去了,并且帶走了謝鯤。 四十出頭的謝鯤因為不討王敦喜歡而終于有機會去做他的豫章內史。玩世不恭的少年忽然轉向,開始走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路子——他勤于政務,清正廉潔,百姓愛戴。只是謝鯤的轉變并沒有帶來一個大家所期盼的“大團圓結局”:沒有多久,謝鯤就死在了官任上。 有意思的是,謝鯤死在湖北,墓卻在好幾年之后移葬南京。現在南京的六朝博物館還可以看見謝鯤的墓志銘。史書上說,王導覺得這樣一個風流人物葬在滿是蠻夷的荊楚可惜了,于是力主移葬。但我倒是以為,王導也許和謝鯤心意相通,南京,是一個對謝鯤太重要的地方。那次南京之行是他的脫胎換骨:他開始承擔責任,開始自我約束。那些從前與輕浮相伴的勇氣終于洗去浮華,變成一柄明亮而鋒利的劍,去披荊斬棘,去做對的事情。謝鯤的成熟來得雖然有些晚,但卻很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