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和帝的安排(下)-《且下瓊樓》
第(2/3)頁
北律中軍被破,受到打擊和震懾的,可并不止北律一方。
他們現在最該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添柴加火,進一步鞏固和宣揚大溱的強橫,威服四夷。
如此,才能更加從容的,來解決內部問題。
而不是在此時,行拆臺之舉,使大溱內憂未靖,外患紛至。
然則梅長卿還是太過小覷,或者說理解不了泰和帝的自信和高傲,而且直接引火燒身,嗯……也不對,他不引,這個火也得落在其身上。
不然泰和帝升他做這兵部尚書,又召他來此,也就沒了意義。
泰和帝應旻的自信,并不僅在其以為自己諸事皆能,相比于此,他更相信自己的識人之能、用人之能。
是以他對梅長卿的話,并不以為忤,而是饒有興致的看了梅長卿一眼,再道:“梅卿既然可以看到這些問題,便也必有解決之法。一樣的領糧領餉,總不能百人之責,盡付一人之身,梅卿以為然否。”
梅長卿心里暗嘆苦笑,卻只得起身回應,“陛下圣明。只是臣一時片刻也難有妥善之策,可否容臣幾日時間,集兵部上下之智,定一良策,再行奏稟陛下。”
“嗯。準你三日。”泰和帝尚算滿意的扣指定下,給了梅長卿三日時間。
不過梅長卿卻是并沒有覺得輕松哪兒去。
這次出征糧草應用幾何,沿途如何行軍、補給,灑朝情況如何,哪里適合出兵,該選將正輔幾員,如何搭配,是四府之軍各自為戰,兵分多路好,還是攏成一軍,該在獲得怎么戰果時候止兵,萬一僵持不下又待如何,等等……
大事小情,各種各樣可能發生的情況,只給三日時間推演準備,怎么都算太倉促了些。
然而這還沒完,不待其領旨,泰和帝便再道:“此役便以你為主帥,余下輔將,也以你所需調度,中州以南諸將無不可用,二十為限。”
“另外,鎮北第三軍郎將秦煜,你也一并帶去,朕會命行臺予其調令,與你往雍合匯合。年輕人,莽撞是莽撞了些,但這份勇毅還是值得嘉許的。你帶著磨礪磨礪,留待后用。”
這次梅長卿心下稍寬,讓他自己前去領兵,那很多事他就有了把持和調控的便宜,行事反而要簡單許多。
只是其也不由余光瞥了一眼秦業,泰和帝此言,雖然透露出一些,可能對秦煜委以重任的苗頭來,但剛出北境又入西府,算是擺不脫這場漩渦了,也難說究竟是福是禍。
因緣際遇,從來因人而定,各人選擇不同,最后結果自也不同,誰也說不準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