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驪山,升龍臺。 升龍臺自建成之日起,便有一石碑自蒼穹而來,上書五十二個遠古文字:“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奔馳。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 迄今為止,尚未有人能真正解出,石碑上的文字到底是何意思。 有趣的是,《乾史·武帝》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洪武十年,驚蟄,武帝攜皇后、太子、內閣諸公巡游小驪山,行至升龍臺,忽聞龍吟,帝禪位,悟道十余載,乘龍飛天。” 通俗來說就是:大乾開國皇帝武帝定都玉京后,在洪武十年,二月初二這天,武帝攜帶皇后、太子、內閣大臣等出行去小驪山踏春游玩,行至升龍臺處,忽然聽到一陣龍吟聲,武帝當即禪位給太子,在升龍臺閉關悟道十余年,得道破關,乘駕一條龍飛走了。 按理來說,升龍臺是大乾開國皇帝的證道之地,必然有著非同凡響的象征意義,但自從趙扶搖來大乾,將欽天監搬去了小驪山,當時的皇帝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在小驪山上建了一座摘星樓,還封趙扶搖為國師,可參議朝政。 就連山上供奉著那位開國皇帝法相的廟宇都給拆除了,皇室索性將他們的先祖請去了乾元宮的太廟中。 此時的小驪山上,已經聚集了不少的人群,幾乎都是從觀星坊上來的。 一旁臨時搭建的監斬臺上,商慶和典夔站在京兆府府尹陸升象身后,商慶低聲道:“典大哥,兄弟們沒問題吧?” 典夔若無其事地掃了人群一眼,得到肯定的眼神交流后,回道:“二弟,放心,只要他們敢來,自有天羅地網伺候著。” 商慶點點頭,他的布局其實很簡單,以陳青書為餌,釣出藏身在玉京城某處的顧白門,抑或是仍舊潛伏在城內的同黨。 目前的進展一切都很順利,陳青書被綁在升龍臺上,一位膀大腰圓的劊子手站在一旁,下面擠著密密麻麻的人頭,他們都伸著頭看向臺上的陳青書,聽說此人是行刺圣人的罪魁禍首,群情異常激憤。 太陽從溫吞逐漸演變成烘烤,烈日當空,人群中開始生出抱怨的聲音。 “熱死了,為何還不行刑?” “你懂個甚,你看看日頭,砍頭要在午時三刻。” “這鬼天氣......” 與山上不同的是,出現在玉真坊的一支約莫千人的儀仗隊伍,格外醒目,聲勢浩大,氣勢恢宏,壯觀無比。 隊伍的前后,皆由十二排相隔排列的騎兵組成的衛隊,護衛著隊伍中間的天子法駕。 騎兵們清一色的黑色甲胄,胯下全是高頭大馬,個個身披鎧甲,背掛連弩,斜插橫刀,神情肅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