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離京前-《千禧年半導體生存指南》
第(2/3)頁
其實來到這個年代,想要混得好,有無數條路可以走。
完全可以不用去伯克利,以他的能力直接退學創業,利用信息差做一家互聯網公司,然后把公司賣掉。
利用積累的原始資本搞天使投資。
隨隨便便就能夠實現財富自由。
但是為什么要去伯克利?為什么要繼續去找胡正明?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希望能夠在未來華國芯片產業面臨全面封鎖的時候,華國能夠有退路,能夠有反制手段。
他不想看著一大幫為了補貼的企業們拿了大筆資金,國產設備還只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領導一關注,就是有了有了,實際要拉到生產車間去實驗,就是還要調試。
周新作為業內人士,完全稱得上食物鏈上游了,包括和梁孟松的私人關系,他很清楚芯片行業的國產化做得到底怎么樣。
從14年大基金成立開始,到18年之后解決卡脖子問題成為整個華國社會共識。
實際上一直到2020年周新來之前,華國28nm芯片生產線的國產設備率也不過15%。
即便在一切都順利的情況下,華國也要到2030年才能具備28nm芯片全國產化的能力。
而那時候,西方國家以及開始生產1nm了。
等到那時候,靠著算力的優勢,國外的人工智能和國內的人工智能之間的差距,非常之大。
來到這個年代之后,周新很多次晚上都在想,要不要掙扎。
每次讓周新堅持下去的,都是在華盛頓的那段日子。
作為阿美利肯的首都,華盛頓的華人是很少的,華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加州、紐約和新澤西州。
周新在華盛頓的時候有很深的孤獨感,由于他的工作很敏感,雖然是商業行為,但是卻是阿美利肯和華國兩個巨人爭斗的第一線。
他的任何行為都會被視為代表華國官方,這是某個華盛頓說客私下告訴他的。
周新總有種自己的通話被監聽的錯覺。
在華盛頓的一年時間里,他深刻認識到阿美利肯達成了要在所有高科技領域遏制華國發展的共識。
半導體只是阿美利肯找到的抓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