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理工科結社的目標和使命很難找啊。” 周新說:“我們的使命就是促進華國和阿美利肯之間的學術交流、科技交流。 我剛剛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明新會怎么樣?教授您名字在前面,我名字在后面。 這不比什么百人會有牌面得多?” 胡正明連連搖頭:“你這使命和愿景我倒沒有什么意見,只是這名字太赤裸了,和使命、愿景一點都不搭啊。” 周新:“我們倆是創始人,叫這個怎么了? 百人會這名字和他們的愿景也不搭啊。” 胡正明堅持道:“不叫這個,叫這個,會對我們后續拉人進來造成困難。 換一個名字。 然后這個使命倒是沒有什么問題。” 周新:“是的,我們可以定期組織活動,比如學術交流、資源置換、晚宴之類的。 同時也能為華國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共享優秀的華國留學生資源。 比如某個華國留學生他可能不適合學集成電路,但是他適合學物理,那我們可以通過結社推薦給華人物理學教授。 以及可以定期組織成員回華國進行學術講座。” 胡正明:“我們首先要定一個標準,社團招收成員的標準。 然后我才好去聯系人。” 阿美利肯有一些華人成立的理工科類協會,但是這些協會不夠高端。 像阿美利肯華國工程師學會,早期領導人包括詹天佑,整個阿美利肯有一萬多會員,從1966年開始每兩年在彎彎組織召開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 到了1992年,華國的外國專家局和阿美利肯華國工程師學會簽訂合作協議,也每兩年在華國舉辦一次工程技術研討會。 周新說:“如果是工程師,那門檻是博士,同時需要在集成電路、機械、計算機等理工科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 如果是學者,需要達到某個門檻,比如終身教授?” 胡正明問:“其實如果單純談工程師,很多本科畢業一直在工業界從事具體工作,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能力不亞于博士。 博士只是一個頭銜,我了解到的在集成電路領域,很多華人工程師雖然不是博士,但是他們的能力遠超博士。 像關建英,他只是本科,但是在模擬IC領域,整個阿美利肯比他厲害的華人不超過3個。 我認為這樣設置不妥。” 沒想到吧?沒誰想到過在阿美利肯成立結社吧? 今天還是三章9k,求月票~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