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手機的受眾遠比音樂播放器更多,更別說手機還能內置音樂播放功能。因此周新大方得讓蘋果去搞ipod zero,而沒有選擇使用自己的品牌去做這款十分具有未來感的產品。 對于企業來說,ipod zero這種產品能夠很好地構建用戶的品牌認可度,小米做出小米mix全面屏的時候,是他們最有希望站穩高端市場的時候,因為初代的小米mix作為首款真全面屏手機非常驚艷。 只是小米后來的操作活生生把mix這個系列給玩的在小米各個產品條線里失去了特色、辨識度和用戶認可度。 ipod zero發布后,銷量迅速增長,短短兩周時間內蘋果的股價上漲了百分之三十,投資機構們開始重新關注蘋果,關注這家曾經能夠和微軟扳手腕的老牌企業。 現在的蘋果遠遠稱不上巨頭,喬布斯實際上想做和Mphone類似的智能手機,但是無奈于第一代ipod沒有為蘋果籌集足夠的資金,而如果選擇拿蘋果股份去融資,市面上愿意出錢的金融機構很少。 周新的股份占比在40%,再去融資,愿意掏錢的好像只有周新,他再增持蘋果股份就要逼近51%的控制線了,而其他金融機構要么會開出苛刻的條件,要么沒辦法給出讓蘋果滿意的價碼。 不得已之下蘋果才會繼續沿著音樂播放器的路子持續研發,而第一代ipod也不能說不成功,只是沒有喬布斯預想的那樣給蘋果帶來那么多利潤。 第一代ipod全年八十萬的銷量,299美元的價格,也就是說全年2.4億美元的營收,刨去成本和營銷投入,利潤有限。 今年情況又不一樣了,ipod zero推出后金融機構們迅速上調了對蘋果的預期,他們認為新一代的兩款ipod產品能夠為蘋果帶來超過十億美元的營收。 在這樣的預期下,蘋果股價狂飆突進,成為這兩周時間里漲幅最快的企業,周新作為蘋果的第一大股東,也成為了最大的獲益者。 光是蘋果市值的上漲給周新帶來的賬面浮盈大概在5億美元,金融來錢就是這么容易,不管在二級市場你是做短線交易還是長線交易,和實業相比它都是快錢。 服務業、制造業這種實體產業利潤率是零甚至是虧損經營,他們為了把企業維持運轉下去,經驗或者信念告訴企業家們,在未來某一天能夠贏得超額利潤,他們都會堅持下去。 三星在存儲芯片大跌的周期里逆勢擴張,進一步壓低存儲芯片價格,逼迫競爭對手們紛紛倒閉,最終如他們預想的那樣獲得了超額利潤。 對實體產業最重要的是維持運轉,只要能夠維持運轉,什么奇跡都有可能發生。而從95年堅持到現在的蘋果老員工們有種堅持下來撥云見霧的感覺。 如果說蘋果的老員工們有種撥云見霧的感覺,那么新芯(華虹)的員工們感覺就是逃出生天。 之前在華虹,芯片制造用半死不活來形容毫不過分,整體芯片的大環境太差,尤其是存儲芯片,存儲芯片的市場價格已經跌去了百分之九十。 跌百分之九十不可怕,跌百分之九十還不是底才可怕,在這樣的環境下三星逆勢擴張,之前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三星都不怕,更別說現在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三星維持高資本支出,繼續在存儲芯片領域大打價格戰。 搞的存儲芯片價格比跳水還要夸張,此時和華虹合作的霓虹企業已經把存儲芯片業務剝離出來和日立聯手,創辦了爾必達存儲器。 華虹依賴的霓虹半導體尚且如此,更別說華虹NEC這種充其量算個半路領養的兒子了,NEC壓根顧不過來。 只能放任華虹半導體自身自滅,存儲芯片這條路顯然是走不下去了,或者說不能單純只走存儲芯片這條路。 問題在于邏輯芯片又沒有那么容易,把內存芯片的生產線改造成邏輯芯片的生產線這并不難,需要改動的地方很少。 存儲芯片功能單一,只是存儲模塊的堆疊,設計容易制造也更容易。這是放在2000年前后的時候,當時的芯片制程還沒有后來那么小,所以存儲芯片制造要更容易,隨著制程的減小,存儲芯片的難點也開始凸顯。 而邏輯芯片,涉及到各種各樣的設計規則,導致設計起來很復雜,生產也沒有那么容易。 華國缺乏芯片設計的企業,更缺乏能夠匹配華虹半導體工藝的芯片設計企業,像華虹最先進的0.18微米工藝,目前華國國內除了新芯科技外,能設計這個級別工藝芯片的組織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離商用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實驗室產物不需要考慮成本和市場,相對會更容易。 這里提到存儲芯片生產條線轉邏輯芯片生產條線,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時候,三星就這么干過,并且大量這么做,他們在2012年一季度的時候改造了一條存儲芯片生產線轉為邏輯芯片生產線。并且在2012年二季度的時候大規模開始干這件事。 并且在芯片產業中,新建的芯片廠一般都是從內存開始做起,因為這種產品品種單一、數量巨大、工藝復雜,對設備的依賴較強,有利于新生產線迅速完成各環節的磨合。 成熟的芯片制造企業等內存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生產線打通了,設備運轉正常了,就會慢慢從邏輯芯片轉向設計復雜、品種多樣的邏輯芯片。 新芯科技設計的核心產品,A1E芯片所涉及的制程要比華虹的更加先進,或者說更尖端,這就導致華虹半導體陷入尷尬的境地。 缺少市場,以現在的價格去生產存儲芯片,屬于是生產一片虧一片的錢。這對一家國企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我越生產越虧損,那我為什么還要生產存儲芯片呢? 當時像華虹這些芯片產業國企的管理者們是缺乏逆勢擴張思維的,沒有在逆勢擴張里獲得過好處,親自在河里走過一遭,是很難有這種認識。 站在上帝視角或者只是看資料,會覺得這么做天經地義,周期性行業嘛,得忍受下跌周期帶來的虧損才能享受上漲周期的紅利。 但是當真正看到賬面上的虧損越來越大,同時你的競爭對手們還在不斷擴產,上漲周期遙遙無期的時候,很少有管理者能夠有這樣的定力和堅持。 更別說像華虹這種性質的企業,也不是管理者說了算,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一個是沒有人敢擔責,另外一個是能拍板的人管不過來,想管的人沒有這個能力。 在01年一季度的時候,短短兩個月時間,128m內存芯片的單價從18美元跌到了0.99美元,這是何等的夸張。 甚至0.99美元都不是底,只是階段性底部,在內存芯片價格暴跌的時候,三星繼續宣布對現有P系列的代工廠進行擴產,128m的內存芯片最低跌到過0.7美元左右,這導致華虹的芯片生產條線2001年全年巨虧。 要不是芯片價格暴跌,新芯科技也沒辦法以超低的價格接受摩托羅拉在津門的兩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 當然這對消費電子企業以及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內存芯片暴跌引發邏輯芯片代工價格下跌,要是Mphone把芯片生產和屏幕生產等全部打包給三星幫忙做的話,制造成本能夠下探到150美元以下。 只是周新不想因為自己的存在讓三星做大,像三星這種模式在無限低息資金的支持下,能夠迸發出超強的潛力,周新不希望三星比原時空還要更強。 回到華虹,華虹一季度快結束的時候和新芯科技完成合作,合資成立的新芯(華虹),一完成調試后就陷入了滿負載的運轉中。 這里的滿負載是基于當前情況下的滿負載,而不是生產線本身的滿負載,從內存芯片生產轉到邏輯芯片上產上,需要有一個適應時間,不管是機器還是操作人員來說都是如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