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漢語的修辭手法是非常豐富的。在發言中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有效地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明顯地提高表達效果。所以,我們在進行發言時要善于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服務。 ●比喻 比喻是說話時經常使用的手法,它使語言生動形象,把抽象深奧的內容具體化、通俗化,使聽眾摸得著、看得見、想象得出。精彩的比喻能夠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例如,在2008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贏在中國”第六場比賽中,新東方教育集團總裁俞敏洪精彩點評,發表“樹草理論”: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成長空間,我們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選擇第二種活著的方式──像樹一樣活著,像樹一樣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也許兩年三年你長不大,但是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那時,即便是在遙遠的地方,人們也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陰涼、一片綠色,你能幫助別人,即使人們離開你以后回頭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線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樹,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后也是棟梁之才?;钪蛩懒硕加杏?,這就是我們每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 俞敏洪的出色演講源于他敏捷的思維、深刻的思想。這里他用比喻說明兩種人:第一種是像草一樣活著,第二種是像樹一樣活著,像樹一樣成長。兩者之間對比鮮明,富有創新性,告誡每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激起了聽眾的感情共鳴,產生了一股強大的神奇力量。 ●借代 為了把某一問題說得清楚形象,借用與這一內容有關的、比較具體的、為人們所熟悉的另一內容代替它,這就是借代。例如:“學好ABC,到處都有用”,把ABC看作英語的特征,借以指代英語;“目不識丁”,借“丁”字代指全部文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雞犬”代雞犬之聲,因雞犬之聲屬雞犬所有;“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兵革”代戰爭,因兵器和盔甲是戰爭所憑借的物質條件。 說話中靈活運用借代這種技巧,會使說話人的話語更生動,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這不但說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還把與某人或某物有密切關聯的東西也說出來或暗示出來了。所以,這樣的話更能引誘聽眾去聯想,因而也就更能吸引聽眾。 ●排比 把幾個語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連用,這就是排比。排比能夠增強語勢,還能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所以在發言中經常用到。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里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蕩氣回腸之勢,令人難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