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迫使中國人總是在“性”字上面躊躇不決。面對那些直露的提問,既要考慮場合及維護民族文化尊嚴,又要禮貌作答,這就有個得體的問題。答者以借喻的形式,解決了這個敏感棘手的難題,同時也借這個題目婉轉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文學作品的民族性上,應當受到尊重。其實這種答復是委婉的拒絕,只不過是為了不致使交談停止罷了。 ●搪塞回答 從語言信息角度看,搪塞多屬于消極的語言現象,但面對某些具體環境,巧妙地運用搪塞性語言,也可取得積極的語言效果。 相傳乾隆皇帝私訪江南,曾給一個正在辦喜事的農戶出了一道難題:送去三枚銅錢和一條對聯的上聯。上聯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這個難題卻被一位神童所解:“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則好吃。” 神童之神就是把農戶無法解脫的困難推給了送聯人,真可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時面對難堪的問題你不便回答,可用不著邊際的夸張來搪塞。 詩人席慕蓉與劉海北訂婚時,因當時買不起昂貴的金戒指,只好買了兩只便宜的銀色合金戒指。訂婚儀式上,有位闊女人提出要看席慕蓉的戒指,當她伸出手來時,那位闊女人大叫一聲:“這是銀的,不是金的吧?”席慕蓉面對這大煞風景、令人難堪的提問,幽默地答道:“這不是銀的,這是鐵的!”在場的來賓一片哄然。 ●諧音回答 梅貽琦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時間很長。而清華大學從1911年開辦時起,大約換了十幾任校長。有的只做了幾個月,有的還沒上任就被學生抵制掉了。 有人問梅貽琦:“怎么你做了這么多年?” “沒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梅貽琦回答。 這個問題很難答,一句兩句說不清,還容易引起麻煩乃至糾紛,并且讓人說自己有傲氣。巧的是這人問的恰是梅貽琦,提的問題又恰是換校長。善聯想、反應快的梅貽琦便利用諧音造了個小幽默,作了個無效回答。 ●“閃避式”回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