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約翰·威克斯是英國18世紀的一位作家和政治活動家。有一天,上議員桑得韋奇當眾辱罵他說:“你將來不是死于梅毒,就是死于絞架。” 威克斯答道:“那就要看我是擁抱閣下的情婦,還是閣下的理論了。” 威克斯使用的是“順語反詰”的方法,他沒有直接否定桑得韋奇惡毒的詛咒,似乎與他建立起一個“假”的共識,但是馬上指出產生兩種惡果的根源統統來自于桑得韋奇本人,暗示出由于人品及思想的低下,他將來才應該死于非命。從容回答中雖不露鋒芒,但回擊有力,而且寓意深刻。 ●以逸待勞,捕捉漏洞 辯論是一項集知識水平、理論功底、邏輯能力、語言技巧于一身的“高雅的游戲”。辯論時,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時而侃侃而談,如行云流水;時而一語中的,似霹靂驚雷。 憑借著高超的辯論技巧、豐富的知識積累、深厚的理論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不斷制造一個又一個高潮。當然,在這種氣氛熱烈的場合,情緒激動,神經高度緊張,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有一些紕漏。“言多必失”,再優秀的辯手,即使是占盡了優勢,也會有漏洞。 某次主題為“現代化建設中,東方文化作用大于西方文化”的辯論中,反方接連舉了兩個例子,都是極不恰當的:“東方文化是碗,西方文化是飯,請問是碗重要,還是飯重要?”“東方文化好比書中的文字,而西方文明則是精神,文字和精神哪個重要?”這兩個例子看似銳不可當,實則漏洞百出。反擊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難道我的碗里非要盛你的飯不可嗎?就不能夠盛上我自己種的糧食嗎?”“沒有文字,你的精神哪里才看得見呢?”如此,等等。 在辯論中,一方面要守住陣地,穩扎穩打,不能貪圖一時之利口不擇言;或心存僥幸,妄圖蒙混過關,以致給對手造成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對手的失誤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必須沉著冷靜,仔細聽清對手的每一句話,一有機會,立即抓住,迅速發動反擊,必要的時候應該死纏不休,令其無法招架,從對手的細微失誤入手,窮追猛打,不斷擴展戰果,使對手“千里之堤”潰于失誤這小小的蟻穴。下面我們給大家介紹幾種捕捉對手漏洞,爾后大舉反攻的技巧。這一類技巧有一點像兵法所云“以逸待勞”的戰術。所以我們把它們命名為“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 1.放大法 放大法就是利用反對派論點中隱含的前提,加以擴大,推出明顯荒唐的結論,卻又符合對方的邏輯,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2.無中生有法 這種方法總體來說,主要是利用對方的觀點,使其向著條件外的絕對方向發展,將問題絕對化,或者故意曲解對方言論中的某些概念,人為地“凝練”出明顯錯誤的道理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例來,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這種技巧往往是在對方的觀點正確或基本正確,從正面反駁可能性不大時,有意首先承認其觀點,然后舉出一項反例來“證明”之。這個“反例”就是其觀點絕對化了以后的產物,通過一個絕對化的錯誤,證明其觀點的“錯誤性”。 3.引向未來法 在現實和歷史無法置辯時,可以將思緒引向未來,以發展的觀點立論,給予針鋒相對的反駁。這種反駁是建立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之上的,預見是新的思想和觀念的產物。預見時在思維中出現了由因果聯系構成的事物發展環鏈的模式,同時還從人們過去在因果聯系中反復出現的現象,找到了它的規律性。可以利用一環又一環的模式化的環鏈,預計出最后一環出現的論斷,反擊論敵。 物理學家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廣眾做電磁學的實驗表演。實驗剛結束,忽然有人站起來高聲責問法拉第:“這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請問,新生的嬰兒有什么用呢?” 在這里,法拉第把科學比作初生的嬰兒,借此說明,科學正像嬰兒必然要成長為前程無量的成年人一樣將發揮巨大的歷史作用,所使用的就是引向未來法。 4.緊追法 這是一種對付辯論對手紕漏的非常常見的方法。當辯手的紕漏被我方發現時,就該反擊,一路窮追猛打下去,一方面把沒有能引起觀眾廣泛注意的漏洞明顯化,使人們都注意到對手的錯誤;另一方面使其在既不能承認其錯誤,又無法回避事實的情況下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這種方法的技巧并不是很復雜,問題主要在于要對對手的差錯有絕對的把握,確信不會是有心設計的騙局,然后充滿自信地拿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氣勢來,利用已經占到的先機,直搗黃龍。 以上方法僅僅是“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的一般技巧,大家可以在實戰中總結出更多、更有力的方法來。 ●借刀殺人,反戈一擊 三國時候有一位名士,叫做禰衡。曹操很不喜歡他,必除之而后快,于是舉薦他到昏庸暴戾的黃祖那里去。果然,禰衡冒犯了黃祖而被殺掉。這樣,曹操巧借黃祖之手,既除掉了禰衡,又不擔上“濫殺”的惡名。 曹操的“借刀殺人”計不可謂不高明。借刀殺人在辯論中也時常得到應用。當然我們所說的借刀殺人者并不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陰謀家,而是可以出神入化地運用“借刀”詰難對方,達到出奇制勝效果的舌辯之士。“借刀殺人,反戈一擊”的關鍵點也就在于如何巧妙利用對手的論點、論據和論斷過程反擊對方。不管他的觀點、論據和論斷過程正確與否,我們統統拿來,“依樣畫葫蘆”,把對方的言論通過我們的重新組織使之出現不可能或荒謬的情況,駁倒對方。 “借刀殺人”計在辯論中的應用與黃祖殺禰衡有一些不同。曹操借黃祖之手除去心頭之恨,而我們則是要巧妙利用對手自己的“刀”,這一點是決勝的關鍵。其方法不一而足,但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1.仿體 仿體的基本方法是提煉出對手語言的基本結構和表達方式,然后用之于另一類事物的推論之中,得出一個能令詭辯者啞口無言的結論,從而產生出奇制勝的效果。它大致類似于我們在前面講過的放大法、反說法,但仍有許多不同。常用的仿體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訴疑型。 這種技巧的要點是:找出與詭辯者利益相關的事例;采用詭辯者使用的方法來解析事例,并仿照對方的表述形式;在論述中加入疑問的語氣,顯示得有理、有利、有節。 A:“你有點不夠朋友。” B:“何出此言?” A:“你在戲院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票,可是你從來沒干過。” B:“你也有點不夠朋友吧?” A:“我怎么了?” B:“你在銀行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鈔票,但是你做過嗎?” 在這個例子中,B使用的就是訴疑型仿體技巧,即指出對方的謬誤,但仍留有一定的余地。使用疑問的口氣,不會使對方過分難堪。這種技巧最適合適用于一些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場合。 第二種,反難型。 這種技巧要點在于:選擇與對方有利害關系的事例;采用對手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并仿用詭辯的表達形式;在論述中強化肯定的語氣。 A:“別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女孩輕浮。” B:“憑什么這樣說?” A:“穿高跟鞋當然腳尖顫顫,怎么能站穩?一絆到石頭,自然就會跌倒,這不就是輕浮嗎?” B:“那你以后不許擦頭油,擦頭油的男孩滑頭。” A:“胡說!” B:“擦上頭油當然烏發溜溜,怎么能不油滑?落上蒼蠅自然會被滑倒,這就是滑頭的鐵證!” 這種辯論技巧的特點是用對方自身設定的邏輯來限制對方,效果要比訴疑式強烈一些,一般用于不需要留太大分寸的場合。 第三種,反責型。 其要點在于:選擇與詭辯者有較強利害關系并具有可表演性的事例;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動使詭辯者窘迫;采用詭辯使用的方法并仿用表述形式,對該活動做出解釋。 A:“洗完手再吃飯。” B:“我才不洗呢!” A:“為什么?” B:“洗凈了,還會臟的,何必多此一舉?所以,我不干這種傻事……喂,你拿走我的飯菜干什么?” A:“吃飽了,還會餓,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別干這種傻事。” 這種技巧的突出特點是兼有表演性,在行動上給對方以某種嘲弄,從而誘使他反問。對方一旦反問,便會發現自己上當了。一般來說,這種做法具有責罰、激怒和引誘的意味,只有這樣,才會使對方無法按捺怒火,跳起來責罵,從而鉆進設計好的圈套中去。 仿體式辯論技巧的三種方法,語氣從軟到硬,反詰效果從弱到強,分別適合于不同的場合。因此,在實戰中應當針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事,區別加以運用。 2.情景構造 這是借刀殺人計的第二種情況,特點是不和對方作直接的辯論,而是以現實或設想的情景,讓他面對客觀的矛盾,從而認識到所存在的錯誤。這就是構造情景法,它也有三種基本情況。 第一種,兩難式構造情景。 許多事情如果單從本身去論,很可能要陷入僵局,若能抓住對方主要錯誤,構造出特別的情景,則會使之不論怎么回答,都不能自圓其說。 B在A處求職,A看似漫不經心:“在冬天食物緊缺的情況下,你從自然界能找到什么供人們吃?” “只要是人體承受得了的東西!” A拿起一本雜志:“把這本雜志切成碎紙,人體能夠承受,可你會吃嗎?” “我說的是沒經人為處理的。” A又拿起一只核桃。 “不經人為處理,你會連皮帶殼地吞下去嗎?” B兩處受挫,只得離去。 這個例子就是兩難式構造情景的具體應用。 第二種,類比式構造情景。 作家馬鐵丁曾經批評過一個驕傲自滿的人。這個人脫離群眾,但卻自以為是:“只有羊呀、豬呀,才是成群結隊的,獅子和老虎從來都是獨來獨往的。”馬鐵丁反問道:“獅子、老虎固然是獨來獨往的,刺猬、癩蛤蟆、蜘蛛又何嘗不是獨來獨往的呢?” 這里利用“獨來獨往”進行類比,構造了一個與對方觀點同形異質的情景,使他自己的觀點加在自己的身上,尖銳的類比使其啞口無言。 第三種,外顯式構造情景。 即把爭辯的內容外顯為對比式的具體情景,讓聽者走進情景里自己體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一切都是向錢看,不給錢的事情沒人做!” “那假如你正和女友散步,有個外地人鼻子流著血,問你醫院往哪兒走,你會不會伸出手去:‘你究竟給多少錢?’” 將“向錢看”外顯為聽者能夠感覺到的形象,讓他自然地參加情景思考,不但達到了引導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給人親切、實在的感覺。 以上三種情況是情景構造法的基本形式,使用情景構造法,不僅會使問題簡單化,還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效果。但它絕不是萬能的,具體運用時要注意:情景構造法針對那些明知錯誤仍偏要與人詭辯或強辯的人;構造的情景要有一定的真實性,雖然不一定是生活中發生過的,但必須是可能發生的事情,漫無邊際的主觀臆造,就會顯得非常做作,而使情景構造法失去應有的作用。 ●欲擒故縱,誘敵深入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擅長雄辯,他常常拿出問題向別人請教,當別人回答時,他就順勢就著答案給以反駁,把對方逼到一個自相矛盾的角落里去,無力回身再戰,此刻,水到渠成,再把自己的道理說出來,不僅勝人口,而且服人心。 有一天,蘇格拉底走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著一個過路人說道:“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就是公認的道德行為。” 蘇格拉底問:“您說道德就是不能欺騙人,但和敵人交戰的時候,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可以說成是不道德的嗎?”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說。 “與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困難,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成功了。這種欺騙能說是不道德嗎?”蘇格拉底接著發出反問。 那人回答:“那是在戰爭中無奈才這樣做的,我們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蘇格拉底停頓了一下問道,“兒子生病了,卻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好吃的東西。請問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那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呢?還是請您告訴我吧?” 那人被弄得無可奈何,只好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能做到道德。”這恰恰就是蘇格拉底所要說的。蘇格拉底在這里就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技巧,使路人說出了蘇格拉底想說的道理。 從理論上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通常辯論時最直接的方式并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辯論中往往要采用一些“迂回”的計策,“以利引誘敵人,使一向趨之,則我雖遠隔千里,亦可擒殺敵將。”在言談辯論中,如果目的難以直接實現、陷入僵局之時,就應該采用先退一步、改換戰場、誘敵深入迂回擊之的方法。這種方法意在誘敵以滅之,實戰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早有準備、胸有成竹,應用起來從容不迫,一般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對方是在自以為得計的情況下冒險出擊,心存勝算,往往毫無顧忌,所以一旦被迎頭痛擊,很可能會方寸大亂、一敗涂地。 ●聆聽其言,揭示矛盾 在辯論過程中,對方發言往往會出現前后矛盾的情況。此時,如能抓住矛盾予以揭露,往往能使對方啞口無言,而有口難辯。這種方法就是揭示矛盾法。請看一則案例。 有一起兇殺案,犯罪嫌疑人用毒藥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偽稱丈夫中風,在送醫院急診中搶救無效死亡。由于群眾懷疑其死因,公安機關進行了尸檢,證明是氰化納中毒死亡。 警察問:“你丈夫為什么突然死亡?” 答道:“是腦溢血死亡。”警察把其丈夫中毒死亡的法醫鑒定結論告訴她,問她有什么看法。她裝著很悲痛的樣子,大聲哭鬧,聲稱要政府為她丈夫報仇,把投毒殺人的犯罪嫌疑人查出來,嚴加懲辦。 過了一會兒,警察繼續審問: 問:“你家有幾口人?” 答:“兩人。” 問:“你看誰可以投毒,有誰到過你家?” 答:“丈夫死的頭一天,有個叫王效的到過我家,我看是這個人投的毒。” 問:“為什么他要投毒?” 答:“他和我有男女關系,毒死我丈夫,他可以和我結婚。” 問:“他怎樣投毒,你知道嗎?” 答:“不知道。” 問:“和你商量過嗎?” 答:“商量過。” 問:“為什么和你商量過你又不知道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