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京城,氣勢恢宏的先正達總部大廈。 總裁汪德認真地看著桌上的一份文件,這是一份誰也挑不出毛病來的工作匯報,主要內容是與三清藥業關于殺蟲藥的長期戰略合作。 全球蝗災中,三清憑著特效殺蟲藥狂攬60億美元的巨額訂單,而先正達作為生產商也分到了一杯羹,今年的財報無疑將會好看許多。 雙方后續還將繼續保持合作,三清出配方,他們來生產和銷售,從而在全球農藥市場攻城伐地。 他看著報告上的巨額數字,心情不由異常歡暢,起身走到落地窗前,向著遠處眺望。 三年了,這艘持續下沉的船,終于開始揚帆啟航,乘風破浪。 四年前,華夏化工集團收購了先正達公司,以430億美元的交易額,成為華夏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收購案,自此,鷹國,歐羅巴和華夏三足鼎立的全球農化行業格局形成。 然而,收購僅僅是開始,買來以后,如何將這家全球排名前三的農化巨頭吸收納入華夏體系,并將國內外的團隊整合到一起,讓華夏的本土農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這絕不是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就能實現的。 汪德心中閃過了四年前冬日的某一天,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先正達集團農業總裁,只身一人踏上進京赴任的高鐵。 當時,集團的農化業務面臨著最艱難的時刻,一盤散沙的團隊士氣低落,年年虧損之下前景黯然。 送到他手里的是一沓沓辭職信,而最讓他不能接受的則是,大量年輕人的離開。 在一次工作會后,他震驚地發現化肥部門的科研團隊只剩下了兩個人。 這一年他41歲,在中年與人生的艱難時刻迎頭相撞。 華夏化工的農業業務歷史悠久,化肥業務曾遍布國內95%的耕地,擁有當年華夏第一家種子公司。 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農業領域的無數競爭對手都沒能打垮它,如今卻步入困境。 幸好,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他終于證明了自己。 公司的農業業務重獲新生,不斷扭虧為盈。 而他,也在去年被任命為先正達集團的華夏總裁。 這看似榮耀的時刻,實際上卻進入了另一個戰場。 此時此刻,先正達的植保業務(農藥化肥)得益于整合重組,獲得了顯著的增長,成為公司營收的壓艙石。 只要植保業務繼續穩定增長,整個先正達的其他業務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突破和投入了,去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種子培育業務。 去年,中央特意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種業頓時被全體國民寄予厚望。 特別是在當今國際經貿關系新形勢下,種子對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種子相關話題也一躍成為國內民眾關注的焦點。 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成為政府部門,科研專家甚至街頭百姓關心的話題。 先正達和汪德率領的種子團隊,也因此站在了聚光燈下。 他親任組長,開啟了一場種業攻堅戰,立志要完成為華夏現代農業探路的光榮使命。 先正達內部很快建起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種業是公司的第一要務,各部門都應全力配合種子業務部門的工作,甚至為了種子業務,公司可以不計成本地投入。 “種子成功了,公司就成功了;種子失敗了,公司其他業務翻幾番都是失敗的。” 汪德在一次內部高層會議上,以一股破釜沉舟的氣勢如是說道。 國民厚望與企業命運,自此被牢牢捆綁在了一起。 重壓之下,他總會感到焦慮,晚上經常睡不好。 他不再有任何休假,周末開會也成了家常便飯,工作量激增到了以前的兩到三倍。 即便如此,他也無怨無悔,心中只有一份家國情懷在激蕩起伏,支撐著他堅持下去。 壓力再大,只要能夠參與其中,他也會感到無比幸運。 因為,這是華夏一代農業人的夢想。 他們的使命,就是集成國內外創新資源,以相當于別人3倍的速度去奔跑,減少國內外種業的代差。 可能10年以后,雙方就能并駕齊驅,甚至華夏企業還能有所領先。 華夏種業由于過去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到位,整個行業創新能力不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