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果然,蘇省的醫藥下鄉活動上報后,不出所料地引發了衛生部的關注。 在詳細考察過一番后,衛生部肯定了便攜彩超在基層醫療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這也算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的肯定和鼓勵,意義重大。 消息一傳出,其他省市的衛健委頓時震驚了。 其實這段時間,三清的便攜彩超已經在全國的三甲醫院傳開了,但這玩意在大醫院只能算是個不錯的補充。 便攜彩超主要用還是于出診服務,社區服務,大型體檢車搭載,或戰地救護等場景。 在醫院內部雖然廣受歡迎,但用途有限,還未被充分發掘,并得到充足的重視。 直到在鄉鎮衛生院等一級單位閃亮登場,直接替代了臺式彩超的作用,才開始一鳴驚人,煥發出無窮的生機。 于是,其他各省份都開始將三清便攜彩超加入設備采購名單中。 一些醫療體系內身居高位之人,甚至從中看到了科技在改變醫療,推進醫改這方面的極大作用。 一直以來,醫療系統都存在著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看病貴隨著醫療集采的進行,藥價的降低,國產器械的發展,醫保的普及,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但看病難的問題,始終是橫亙在人們心頭的一座大山。 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而基層醫療機構和小醫院卻門口羅雀,難以維持。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行,很多小縣城已經跟大城市在生活設施方面沒有太大差距。 但在醫療方面,大城市和小縣城,卻依然有著天塹之別。 而與此同時,醫療資源的不足和浪費并存,也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在大城市,很多人得了個小感冒,完全可以找個附近的醫院看看就行,但他偏偏非三甲醫院不去。 一定要請上一天假,吭哧吭哧坐上一個半小時地鐵,來海市或京城最牛逼的醫院,排上兩小時隊,讓醫生看上一眼,再排隊半小時,拿上一袋子門口藥店就能買到的藥。 這樣,他的心靈才能得到洗滌,獲得一百分的滿足,安心地回家吃藥。 否則,就感覺自己這個一線城市白呆了。 而在小縣城,一些人得了癌癥和心腦疾病,哪怕已經感受到了病痛,顯露出初期的癥狀,他也死拖著不肯去醫院。 或者,被家人強逼著去醫院檢查了,卻什么也差不出來,甚至遇上庸醫,開了一堆不菲的藥品,瞎吃一通,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病情發展到晚期。 這個時候,往往已經回天無力了。 哪怕去了省城最好的醫院,也無濟于事,只能聽天由命。 他并不知道,其實在剛開始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如果做一個全身的仔細檢查,或者遇上有經驗的醫生,早點診斷出來,及時治療,是完全可以健康地活下去的。 這就是基層醫院的悲劇,既沒有精良的醫療設備,也沒有經驗豐富的醫生,哪怕醫生想要治病救人,也力所不逮。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一般人往往會說,這都怪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老百姓看病只能去一線城市,才有保障。 但更多的原因還在于各層醫療機構分工不明,協調銜接不足,設備簡陋,優質醫生缺乏等一系列因素。 分工不明,協調銜接不足,這個一直在改進,完全可以得到解決。 國家也一直在推進醫療改革,力圖解決這一難題,其重中之重就是分級診療制度。 這一制度的意圖,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由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的治療,并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及時的雙向轉診,從而建立有序的診療秩序,確保病人得到合適的治療。 也就是說,人們一旦生病,先去附近基層醫院接受首次診查,由全科醫生根據病情危急,輕重程度,來決定是否需要轉診。 而確定以后,轉診患者將按照基層醫療機構,二級醫療機構,三級醫療機構的順序逐漸往上轉診。 危急重癥患者可以越級向上,直接送去三甲醫院。 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以及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等,都應該往下轉診,不能沒事就跑去三甲醫院,而應該轉到附近基層醫院進行常規治療。 這樣一來,各級醫療機構分工協作,雙向轉診,合理分流患者,就能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病人不足的問題。 海外的發達國家也都采用了這套體系,將病人按病情分流,從而緩解整個社會的醫療壓力。 這一套體系設計得很完美,看起來沒毛病,如果順利實施,肯定是能起到設想中的作用。 但任何體系的設立,實施往往是最大的問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要在理想和現實中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必然需要雄厚的技術支持。 第一個問題就是精準的診斷。 有了明確的診斷,才能判斷是否轉診。 否則,別的還好說,萬一重病患者沒診斷出來,留在基層醫院,耽誤了治療,導致一命嗚呼,那就出大事了。 而人體是很復雜的一整套系統,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醫生,以及高端的檢查設備,光從淺層是看不準的,很容易出錯。 這后果,誰也擔不起。 但經驗豐富的醫生很難培養,就算培養出來往基層一扔,人往高處走,人家也不樂意呆在基層。 所以,在分工不明,協調銜接不足,設備簡陋,優質醫生缺乏這四大痛點中,只能先解決協調銜接,以及設備簡陋的問題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