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所有的元件絲毫不差地組合起來,構成了整個人體。 整個人體系統中,血液起到了重要作用,貫通所有器官,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養分,能量和氧氣。 人們常常把將物資輸送到全國各地的河流比喻成血液,就是這個原因。 對于人體這一臺機器來說,想要從頭到尾將所有的零部件建制造出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能從易到難,一步一步來。 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都是一級一級地提高技能,磨練武器,再打倒最終boss。 斷沒有一進場,就揮舞著最低級的武器,朝著最大的boss直奔而去的。 能全功能地制造出最復雜的人體器官,仍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但是很多特殊組織的構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目前,人類已經能夠制造出最簡單的器官,比如皮膚,扁平且相對堅硬,就是最容易實現的一步。 而用于整形外科和眼科方向的一些生物材料,比如角膜和軟骨,也在不斷被開發出來。 復雜度的下一個級別就是制造出管狀結構,比如血管和氣管。 像膀胱這樣的中空非管狀結構,則屬于下一個難度層級。 而這一領域的圣杯是制造出心臟,腎臟和肝臟這樣的實體器官。 人造血液大概處于皮膚和血管之間的位置上,屬于必不可缺的一環。 人類對人造血液的研究已經有數十年歷史,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人造血是一種白色的氟化碳乳劑,不分血型,擁有比血液高2倍,水高20倍的攜氧能力,可以用來暫時替代血液的部分功能。 氟化碳人造血進入人體后,能像真正的血液一樣,將氧氣從肺部輸送到人體各部位,有能將二氧化碳輸送到肺部排出體外。 從氧氣代謝這一點看,它就是真正的人造血液。 只不過,這種人造血只有攜氧能力,并沒有血小板,和血漿等其他成分,只能作為血紅蛋白的替代物,無法在器官之間起到真正輸送養分的作用。 所以,人造血真正有前景的方向,在干細胞造血領域。 iPS干細胞技術面世后,科學家已經可以對人類的體細胞進行誘導,生成多能干細胞,并繼續生成胚胎干細胞。 由此看來,將人類體細胞,誘導轉化為造血干細胞,已經可以實現,只不過后續的發展就不盡如人意了。 造血干細胞是人體的一種萬能細胞,可以變成任何一種血液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全都由它轉化而來。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棲息著大量的造血干細胞,成年人造血干細胞有3kg左右,但95%處于休眠狀態,只有5%會參與日常造血活動。 只有當人體大量失血的時候,休眠狀態的造血干細胞,會馬上活躍起來。 這是因為造血干細胞如果在體內繁殖過多,就會產生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而在實驗室進行體外擴增時,造血干細胞又會很快死去,失去自我更新能力,無法分化成其他血細胞。 人工誘導造血干細胞制造血液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一直毫無進展。 直到現在,有了系統提供的人造血技術,這一領域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這一技術主要有兩個關鍵突破點。 一個是讓造血干細胞移植維持在自我更新狀態,并在實驗室中不斷繁殖。 如此一來,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另一個則是移除新鮮血液中紅細胞上的血型抗原,從而使其變成一種萬能血液,適用于不同血型的輸血需求。 當萬能人造血制造出來后,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血液中各種有效成分分離出來,分別制成高濃度,高純度的血液制品。 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什么成分就給什么成分。 這在臨床醫學上,就叫成分輸血,是輸血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已經大量普及。 新鮮血液通過血液分離機,分制成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以及血漿,用于各種場合。 除非是嚴重急性失血和大出血,才需要使用全血輸血。 否則的話,都會根據不同情況,輸入適應的血制品。 比如貧血患者,就會輸入紅細胞,患者血小板嚴重減少,有出血傾向時,同樣也需要輸入血小板。 除此以外,還有粒細胞輸血用于控制細菌感染,補充凝血因子的血漿輸血。 血液分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所以只要有大量新鮮血液讓血庫充盈,成分輸血不是問題。 而這兩大關鍵技術,跟兩個基因的表達息息相關。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