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仿生機械手-《我能提取副作用》
第(1/3)頁
就當薛珅在電腦前學得如癡如醉的時候。
四樓的同一個位置,王大力也趴在電腦前,如癡如醉地看著屏幕上的資料。
“哇,這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實在太靈巧了。”
“簡直就跟真人的手臂一樣,不,比人類的手臂還要更靈活。”
“它甚至運用了一些動物肢體的仿生學,所以才能實現如此離譜的操作。”
“學透了這其中的原理,我就可以將其應用到腦機接口項目那邊的仿生機械手上,給患者帶去更逼真的雙手。”
想到這里,王大力不禁陷入沉思,大腦飛速運轉起來。
“我之前做出來的機械手還不夠完善,只能做出一些比較粗糙的動作,比如按壓,兩指捏住東西,等等。距離一些精細操作還有些距離。”
“人手的結構非常復雜,光是手部就有27塊骨頭和19個關節,手關節的穩定性則由韌帶和關節囊提供,一起組成了整個手部的結構。”
“此外,還有28塊肌肉,跟骨頭和關節配合起來,才能完成一系列精妙的動作。”
“而所有這些組織結構,又都由48條神經全盤掌控,才能完成抓握,側捏,釋放,對指等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各種精細動作。”
“在一天的不經意間,手能夠完成數千次的屈伸,對指和抓握,這樣強大的功能,支撐著人類使用各種工具,成為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唔,要完成手部的日常動作,這十三種基本功能必須要做到。”
“懸垂,托舉,觸摸,推壓,擊打,動態操作,球形掌握,球形指尖握,柱狀抓握,勾拉,二指尖捏,多指尖捏,側捏。”
“就先從十三個基本功能開始吧,能做到這些,仿生手也就差不多能代替真手了。”
王大力足足花了兩周時間,才把這十三種動作的機械圖紙粗略地畫了出來,這還是運用了手術機器人的一部分技術,才能完成得如此快速。
幸運的是,目前仿生手技術已經發展了許多年,雖然低端產品橫行,但要找到供應商,卻十分容易。
他很快找到幾家供應商為自己的圖紙進行打樣。
一開始為十三個動作打造了十三個樣品,然后每天研究怎樣將動作完成地更順滑,更輕巧,再不斷改進圖紙。
他甚至為自己的每根手指戴上感應器裝置,抓取自己的手部動作曲線,以及每個動作的力度。
仿生手指由于材料和結構問題,拿東西的靈活度和力度,都跟真正的手指不一樣。
比如拿起一顆雞蛋,常人輕輕一下就能拿起,看起來非常簡單。
但考慮到人類從嬰兒期就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手指了,要完成這一步,其實難度相當之高。
仿生手指不但要做到手指所用到的力度,還要安裝力度感應器,對雞蛋外殼的力度反饋做出反應。
正常人拿起一只雞蛋,如果突然走神,都有可能力度過大,將雞蛋捏碎。
更何況鋼鐵之軀,本身力度就比血肉骨骼要大許多。
稍微一用力,不說捏碎雞蛋了,哪怕捏碎玻璃杯也是輕而易舉。
如果不能根據力度反饋進行實時調整,很容易輕輕一碰,還沒把雞蛋拿起來,就直接抓得稀爛了。
因此,這就需要從力度反饋,信號采集識別,自調整芯片,以及產品的材質和構造等各個方面都進行縝密的設計,整個產品才能成型。
王大力帶領著新成立的機器人實驗室,一群人打了雞血一般埋頭苦干。
在幾個月的努力下,終于拿出了一款仿生機械手。
重約450克,跟成年人一只手的重量差不多。
單次向上提起重物最高可達10千克,擁有12個活動關節和6個驅動自由度,可實現5根手指的獨立運動和手指間的協同操作。
不但擁有直觀的運動控制和抓握運動感覺,還能夠輕松實現握拳,擊掌,握手等20多種手勢動作。
拿雞蛋,擰瓶蓋,系鞋帶等日常動作已不再是難題。
王大力甚至覺得,只要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跳繩,網球這類劇烈運動應該也不在話下。
不過,他沒有安裝腦機接口,只能使用操縱桿來操作,得到的結論不能算得上多么客觀。
更進一步的操作,還是要看真人使用的效果。
而這一天,馬上就來臨了。
******
三清總部,神經科學實驗室。
寬敞明亮的房間里,放著一套奇怪的桌椅。
跟普通的座椅不一樣,這套桌椅看起來就像一張正常的餐桌被一面墻隔成了兩半。
桌子只有一半,椅子也只有一半,而椅子左邊的隔板上,在肩膀位置還有一個洞。
此時,張莉正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將左臂塞進了洞口,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過去,她都像極了一個失去左臂的殘疾人。
而左邊那堵墻一樣的隔板,很好地擋住了她的視線,讓她看不到自己那只消失的胳膊。
面前的桌子上,有一個塑料罩子,將她與一只十分逼真的仿生手臂隔開。
從她的視線看過去,很容易以為桌上的那只手臂就是自己的胳膊和手。
張莉的目光一直盯著那只仿生手臂。
陳以清坐在她的對面,手中拿著一把刷子,輕輕地碰了一下仿生手臂,問道。
“你有感覺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