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科幻片的常見鏡頭,就是一個宇航員躺在石棺般的冬眠艙中,度過漫長的太空之旅。 他們的心臟每分鐘只跳動3次,體溫徘徊在2.78攝氏度,卻依然能夠存活,并擁有古菌一般的頑強生命力,并在打開冬眠艙后,神奇地恢復正常,身體不會出現任何毛病。 這就導致了一個關鍵性問題。 人類究竟如何才能安全地讓一個人的身體斷電,使其接近死亡。 然后,再根據需要讓他復活呢? 在研究的早期,科學家在低溫療法中看到了一些希望。 低溫療法是一種醫療技術,對經歷過心臟驟停的人進行冷卻,一般是通過靜脈注射冷卻液,直到他們的內部溫度低至31.7攝氏度。 這將大大降低他們的新陳代謝,使他們的細胞可以在氧氣和能量減少約30%的情況下運作。 對于血流減少,受損身體難以愈合的病患來說,低溫療法是可以救命的。 在這種低溫狀態下病人通常只能保持一兩天,主要是因為寒冷會引發強烈的顫抖,必須使用強力鎮靜劑和神經肌肉阻滯劑來控制。 但科學家發現了幾個罕見的案例,部分病人可以保持長達兩周的低溫。 于是他們開始探討,盡量將這種狀態維持得更久。 很可惜,深入研究低溫療法時,遇到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用來控制顫抖的藥物也會讓人停止呼吸,昏睡的宇航員將不得不插管來維持生存,而保持靜脈輸液所需的針頭也會增加感染的概率。 理想中的替代方案是讓宇航員吞下一顆藥丸,然后躺下進行漫長而寒冷的沉睡,在此期間他們可以自己呼吸。 看起來仿佛有些像天方夜譚,但這種場景對大部分人都不陌生。 這就是動物界的冬眠能力。 科學家開始想象,如果能像人類的近親——冬眠的動物們學習這種能力。 也許能夠調整自己的大腦和身體,進入冬眠狀態,從而徹底解決太空航行的問題。 只可惜,這方面的研究一直都不太順利,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浪潮。 鷹國的NASA一直都在資助相關的項目,目前也沒有聽到任何有用的進展。 因此衛康在看到自己的研發人員竟然有所突破,頓時就有些失態。 “是動物冬眠的秘密被發現了?” “還是人類冬眠的實現有了新的希望?” 他心中泛起陣陣驚濤駭浪,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 “研究組獲得了一只能夠冬眠的極低松鼠,于是使用微透析技術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并有了一些關于冬眠動物的新發現。” “微透析技術可以將微小的管子插入動物的頭骨下面,采集神經化學物質的樣本,從而進行深入研究。” “這一過程通常會在管子和大腦接觸的地方留下疤痕,但是當極地松鼠結束冬眠,蘇醒過來后,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傷痕消失了,甚至連探針插入的位置都找不到。” “由此推斷冬眠可以保護大腦免受傷害,這是一種動物自發的保護狀態。” “如果能在人類身上復制這種狀態,可能會減緩衰老,并進行自我修復,將會有巨大的價值。” “研究組對極地松鼠的冬眠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在極地松鼠身上激活A1腺苷受體,就會誘發冬眠。” “但是這種藥物有一個重大缺陷,需要注射到松鼠的大腦中才能起作用。如果通過靜脈注射,該藥物又會影響到心臟,使得心跳減速,直至完全停止,無法從冬眠中蘇醒。” “研究組將該藥物與一種大分子A1腺苷拮抗劑相結合,制成一種靜脈注射的混合藥劑,在不能自主冬眠的大鼠身上進行了試驗。” “試驗成功地讓大鼠陷入了低溫冬眠狀態,并且心臟不受影響,最終健康地從冬眠中復蘇。” “注射該藥物合劑后,大鼠的內部溫度降低到30-32攝氏度之間,心率減慢51%,氧氣消耗明顯下降,從利用碳水和脂肪來產熱,轉變為僅僅使用脂肪,進入了低能耗的冬眠狀態。” “在大鼠蘇醒后,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檢查,未發現任何損害,同時一些身體所受的微小傷害,也在冬眠過程中修復了。” “大鼠冬眠中,對其進行大劑量輻射,發現當細胞變得不那么活躍后,會對輻射產生明顯的抵抗力,并開始修復輻射暴露帶來的損傷。” “跟完全清醒狀態下接受輻射的大鼠對比,冬眠時受到輻射的大鼠有更高的存活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