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劉瑯的前世,他曾聽父親說過,小時候不到五六歲就要干家務活,七八歲時就要幫忙照顧自己的兄弟,十多歲時就天天出去撿煤球撿木材貼補家用,有時犯了錯誤,那就會遭到父母的打罵,哪里能像劉瑯小時候這樣被捧在手里當成了明珠。 劉瑯父親生活的那個年代,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最大的孩子常常比最小的孩子大出二十多歲,比如劉瑯的父親和劉瑯的老叔就相差十六歲,要知道他的爺爺也就比父親大十六歲而已,可以說,作為長兄的父親事實上相當于父親一樣。 孩子多家里的大人自然就管理不過來,那就只能大的帶小的,但是一個兩個還好,要是三個四個,那也就只能以野生的狀態放養了,就像劉瑯的老叔,每天上學放學都是自己,家里有飯自己就對付一口,沒有飯就挺著,反正也餓不死,身上的衣服也都是曾經哥哥們穿過的,至于說孩子的學習,哪里有人會去在乎? 但是到了劉瑯這一代人形勢就不同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也開始了計劃生育,報紙上常常出現的詞語就是“計劃生育好,國家來養老………!” 好吧,養不養老那是數十年之后的問題,現在的問題就是每個家庭變成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地位立刻就飆升起來,所有的家人都將這個孩子當成寶貝,整個社會的家庭關系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劉瑯的前世,到了九十年代之后,社會上就出現了一個詞匯“八零后”。 老一輩人對“八零后”這一代人充滿了矛盾的心理,其中更多的則是某種不滿和憤怒,他們認為這一代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不聽話,充滿了叛逆,在他們嘴中,這一代人似乎成為了墮落的一代。 可是事實上呢?待九零后和零零后逐漸長大后,這種論調就再沒有出現過了,劉瑯這代人雖說是獨生子女,但是從小也經歷過社會的大變革大發展,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之間的社會劇變也一一感受,社會上的巨大變革給這群世界觀還沒養成的年輕人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矛盾沖擊,這是時代帶給他們的特質,絕非不能用一個“八零后”就能概括的了的。 而同時,這一代人本身所擔負的壓力也絕非老一輩人所能想象,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等到了二十年之后,這一代人首先就是面臨著就業的壓力,三十年之后,作為獨生子的他們又面臨著養家的壓力,而到了四十歲左右,他們的父母都開始變老,他們又要獨自承擔為父母養老的壓力,在劉瑯看來,他們這一代人身上所肩負的壓力絕對比老一輩更大,因為老一輩兄弟姐妹多,可以共同承擔,可他們呢? 在重生之前,他和妻子兩人養育著一個女兒,對這個女兒也如同掌上明珠,只要力所能及他們就會為女兒提供各種資源,雖然也有壓力,但是小康水平還能維持,但他們夫妻兩人的父母都已經步入老年階段,即便四位老人也有工資不需要夫妻提供多少幫助,可是一旦要是有某位得病,那可就要命了,到那時,他們兩人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老人,這種壓力簡直能把人壓垮,想象就會讓劉瑯不寒而栗,但是這樣他們也只能站直身子用盡全力,因為沒有人會幫助你,這是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根本無法推掉。 所以說,在劉瑯看來,雖然現在自己這代人被父輩爺爺輩們當成了掌上明珠,成長過程中被標上“八零后”“墮落地一代”這些極富感情色彩的詞匯,但等到這些人長大后,他們注定會成為“悲催的一代”。 禮堂里面一片亂哄哄,足足過了半個小時,三支隊伍才勉強站好,那些組織者也被小孩子們鬧得滿頭大汗。 “來,你們先跟著我上臺!” 一周歲到兩周歲的這支隊伍先被組織者帶上了禮臺,大概有二十多個孩子,劉瑯就身在其中。 “你們聽著,每六個孩子一組,按照我的命令進行比賽,最快完成的就能獲得獎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