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也有兩匹馬的車,這種車一般是副食商店的運輸車輛,拉著青菜水果,也有一些拉著煤炭煤泥。 劉瑯看到這些馬車,想起了小時候七八歲時的種種趣事,那時他們這些屁孩子每次看到有馬車經過就會悄悄的從后面跟上去,然后趴在馬車擋板的后面,免費搭乘一下,不過這樣做有些風險,要是被趕車的車夫發現,那手中的鞭子很可能就落在自己的身上。 不過,最讓劉瑯記憶深刻的是一種非?!翱植馈钡鸟R車,那就是環衛的掏糞車。 這個時代沒有抽水馬桶,只有共用的旱廁,北方人俗稱“茅樓”,“茅樓”一旦被填滿,環衛工人們就會人工有糞勺子給掏出去,然后裝在馬車上運到指定的農田去。 每次糞車走過,所有人都躲得老遠,生怕馬車顛簸濺出“干貨”落在自己身上,不過七八歲的那些孩子可不會白白放過糞車,常常是撿起石頭扔進那沒有蓋子遮擋的臟水中,濺出的液體和“粘稠物”有時會落在車夫身上,于是車夫們就會大喊大罵,周圍的孩子們就哈哈大笑著一哄而散。 這種事看起來不可思議,可是在那個年代下,孩子們想盡一切辦法在尋找著能讓自己高興的事情,即便是哈哈一樂,就是身上落上屎尿也值得。 一家三口人沿著中華路走了大概八百米的距離就來到了阜城最中心的位置,解放廣場。 解放廣場、中華路、人民大街這樣的名字在很多城市都會出現,就如這個時代的人很多都以建國、抗日、援朝這種極具時代特色詞匯起名一樣。 在廣場的西面有一個街心公園,里面花草樹木亭臺樓閣,算是個消遣的去處,不過這個公園在十年后被改造成了一片空曠的平地,鋪上石板,還修建噴泉,美其名曰美化城市,但是老百姓卻不領情,光禿禿的一片空地有什么美化?結果又過了兩年再次種上了樹木。 這個街心花園一改再改,到了三十多年后成為了老年人跳廣場舞的場所,不過緊臨的一座雕像卻沒有任何改變。 一座高九米的偉人雕像就屹立在阜城最中心的位置,這種雕像在這個時代應該是很多城市中都有的,不過三十多年后,全國已經沒有幾座城市還會矗立著偉人雕像了,阜城恰好是其中之一。 劉瑯的父母帶著兒子走過這座雕像時特意指著跟劉瑯說道:“兒子,看見了嗎?這就是我們國家最偉大的人,沒有他,咱們現在都吃不上飯,還在受著壓迫?!? 父母眼中盡是崇拜的神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