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煤泥是北方人過冬的燃料,這種東西就是洗刷煤炭后的泥水沉淀后留下了的雜質(zhì),可以燃燒,在摻加入一些黃泥就成了煤泥。 阜城的老百姓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要儲存煤泥,給工人提供煤泥是工廠和政府給員工的福利,當然,這還是需要花錢的,一般都是兩塊錢半噸的煤泥,只需一噸,一家四口人過冬的燃料就夠了。 過了十月份街上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馬車,馬車上載著煤泥跑來跑去,稍一顛簸就有一股煤泥被甩出馬車落在路上,結(jié)果全市的道路隨處可見散落下的煤泥塊,有一些人就背著籮筐沿街行走,半天時間就能把籮筐裝滿,有時幾天下來就能撿一兩百斤的煤泥,可以剩下幾毛錢了,有時路上還會有綠皮的解放卡車出現(xiàn),這些卡車上運載的可不是煤泥了,而是燃燒率更高的煤塊,這些車上的煤都是阜城煤礦給員工的福利,遠好于其他工廠的職工,就是政府部門的職工也無法相比,在先在的阜城,煤礦上的職工可是香餑餑,各項福利好到爆,娶媳婦都不愁。 這些煤泥運到一戶家門口后直接堆放在門前,一座城市家家戶戶門前都堆起來一座“山包”。 劉瑯父親的單位分給他一噸半的煤泥,堆起來有兩米多高,按照規(guī)定,劉東來也能分到一噸,不過廠長特意吩咐多分給他半噸,雖然沒說是什么原因,但也能想到恐怕是那位省里的領導肖南光的緣故。 劉瑯的爺爺家分的多,一共是兩噸煤泥,堆在門口足有近兩米高,濕乎稠密,跟沒有凝固的瀝青有些相似。 接下來的男人們的工作就很有趣了,即使是在劉瑯的前世都記著這個過程。 堆積如山的煤泥不能這么隨意放置,要制成大概四十公分長,二十公分寬的煤泥磚,這時你就會看到全城的男子都在干著一件事,把這些還潮濕松軟的煤泥用鐵鍬放在地上一個木質(zhì)的模具中,再用鏟子把模具外面的煤泥鏟掉,然后一塊標準的煤泥磚就被制了出來,不過這個時候泥磚還是軟的,需要晾曬兩三天的工夫,待曬干后一塊塊收起來放到院子中避雨的地方,用的時候敲碎了放在爐子里就能燃燒取暖了。 這個時代還沒有集**熱,每家每戶都要拖煤泥制煤磚,大街小巷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有煤磚,甚至連房頂上都被鋪滿,這算是北方城市的一景了。 劉瑯還記得前世的童年時代,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和一幫小朋友跑出去,然后就在這些沒有硬化的煤泥磚上跳來跳去,一個個腳印被刻在了上面,劉瑯自己家在燒煤泥的時候就常常看到上面有不大的腳印,就如同化石一樣。 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天,阜城里出現(xiàn)了兩件讓全城瘋狂的大事,第一件是廣播電臺播放了一篇名為“岳飛傳”的評書,播講的是一位女人,聲音嘹亮情緒激昂,尤其是那傳神的語調(diào),似乎都把千年前的人物帶到了人們眼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