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瑯拿著報紙看到這條消息后真是感慨萬千。 報紙上的消息寫的非常振奮人心,什么“國人終于可以坐上自己國家生產的汽車了”,什么“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等等,但實際上呢?劉瑯知道,這件事實際只是不知內情人的一廂情愿罷了。 劉瑯還記得前世由一位當事人寫的一篇回憶錄,記錄了這輛車出產的始末。 “當時7位工人在滬市牌轎車的總裝車間里,辟出一塊不大的地方,安裝了10多米長的手推導軌,就這樣開始組裝桑塔納了。在他們的回憶里,當時的現實情況是沒有機械手,只有葫蘆吊。安裝零件沒有規范工藝,螺絲擰不緊就用銼刀銼,榔頭敲。 那時的汽車是擱在長板凳上組裝的,當習慣了用榔頭敲轎車的師傅們看到從木箱子里取出的“白車身”(車殼子)都驚呆了,“怎么不用‘敲’,‘拼’起來就行了? 由于經驗缺乏,組裝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按計劃兩天就能裝配好,但中國師傅們卻用了一個星期。原因很簡單:所有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找一個小零件,常常要花很長時間。1983年,第一臺組裝桑特納終于順利下線。當第一輛桑特納轎車組裝成功時,參與組裝的工人們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車工業的差距。” 看到了嗎?這實際上只是一輛拼湊出來的車而已,即使是拼湊,也讓工人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有此可以看出國家制造業之間的巨大的差距。 這件事給國家的領導人很大的震動,尤其是鄧老,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連拼湊汽車都做不好,還談什么大國強國?于是他下了命令,要在七年內把這種車的國產化程度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并提出了要拿市場換技術的口號。 為了這百分之八十,整個國家都動員了起來,提升鑄造業的提升鑄造業;提高精度的提高精度,國內的制造業在短短幾年之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以劉瑯重生者的眼界來看,以市場換技術不過是國人的一廂情愿罷了。 沒錯,引進德國人的汽車對于帶動國家的制造業的確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但這只是在最基礎的冶煉、鍛造等方面,而最為核心的發動機制造,國家依舊是沒有獲得多少值得稱道的成績。 并非是國人不懂得發動機的重要性,國人也想得到這些核心技術,可是對方允許嗎?這根本就是一廂情愿的想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