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四個人從家中出發,走了半個多小時來到了市場馬家堡。 馬家堡其實就是一片很大的空地,每到下雨之后地面都是坑洼泥濘,就是這片泥濘的空地每到初一十五就會有很多人聚集于此,久而久之就成了阜城最大的農貿市場,而且在五六十年代就是阜城最大的農貿市場。 那時在這里用錢買可以,以物換物也可以,但十年浩劫時,國家不再允許有任何私營經濟存在,這里也就荒廢了。 在八三年時,馬家堡再次開始出現零散的買賣,不過那時人們還很小心,害怕因為搞私營而被抓進去,而兩年過去了,即便是阜城也感受到了開放的氣息,雖然私營企業還沒有出現,但馬家堡已經恢復了原有的樣子,每到初一十五周圍十幾里內的村鎮就會有不少人趕著馬車到這里趕集,人們不再討論什么被抓不被抓的事情,只有討價還價的聲音。 劉瑯知道,這農貿市場會始終保留下去,九十年代時政府為商販們提供了鐵質的貨臺,可以很好的放置貨品,劉瑯的父親也曾經拿著自己飼養的雞鴨到這里買,而到了二零零五年,政府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四層大樓,讓商販們不再受風吹雨淋,可以常年買賣了。 劉瑯一個人就見證了馬家堡的變化,這就是時代的變遷。 因為今天是大年三十兒,集市上的人格外的多,商販們扯著嗓子使勁的喊著,都希望把手里的東西盡快賣出去,然后回家過年。 當然,商品種類是不能和十多年后相比的,無非是豬肉活雞活鴨之類,還有雞蛋、燒餅、燒酒等副食,也有白菜、酸菜、蘋果、桔子這些蔬菜水果,基本上都是吃的,也有一些“倒爺”們拎著從南方倒騰來的衣服、褲子、鞋子等衣服在大叫著,引來很多人的圍觀。 “二哥來了?看看咱這豬肉,昨天剛殺的,油多著呢!燉著吃可香了!” 一位買豬肉的商販看到劉瑯的二叔劉東學急忙招呼著。 劉東學現在在家里很“吃香”,買菜等事情都是他來管,這些原來都是劉瑯的父親負責,但現在劉東來考上了大學函授,除了上班外還要學習,所以這些事就交給了二弟,劉東學從小就是調皮蛋,不愛學習,這種與人交流的事情他最在行,每個月劉瑯的爺爺給他一百塊錢負責買菜,縱然現在家里隔三差五吃一頓肉,一百塊錢也花不完,還能剩下二三十塊全都到了他自己腰包,這是一個很有“油水”的工作。 整個馬家堡的商販都知道劉東學的侄子就是傳說中的神童,劉瑯的叔叔可是個“金字招牌”,別說是他們小商小販了,就是區長市長見了劉東學也要打招呼。 “嗯,肉不錯,這塊肉膘給我切下來,還有這塊后槽肉也給我裝上!” 劉東學用手比劃著。 “二哥真識貨,這后槽有肥有瘦,回家包餃子最好,尤其是這塊肥膘,一斤肉能出七兩油,買上三斤過年的油都出來了!” 肉販子樂的后槽牙都露了出來,別人買肉是一斤二斤的買,劉東學買肉是十斤八斤的買,剛才對方比劃那幾下子怕是將近十五斤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