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事實上在劉瑯的前世,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電腦的芯片已經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一塊兩三英寸的芯片上竟然能刻錄上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電子元件,一位科學家就提出了電子元件的數量在一年之中就會增長一倍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芯片行業正式進入納米時代,每一個電子元件的尺寸縮小到納米級別,比之現在的芯片,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萬安聽了劉瑯的話沉默不語,平心而論,即便是做為電腦大王的他也從沒想電腦將成為未來世界的大潮流,在他的思維里,電腦只是那些大公司用作處理復雜數據的工具而已,比如計算、書寫等等,至于說個人電腦那是一種幻想而已,倒不是說價格方面很多人無法承受,而是個人用電腦做什么?書寫有打字機,那東西多便宜,一部才幾百美元,又非常簡單,處理復雜數據?個人哪里有什么數據需要電腦來幫助,計算器足矣。 倒是劉瑯對萬賀提到的具有復雜文字編輯的軟件讓他很心動,但要想編輯出如此復雜的軟件,現有的芯片至少要擴大一倍以上,起碼還得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會被制造出來。 總之,萬安對劉瑯非常欣賞,認為他的很多觀念是符合電腦未來發展趨勢的,但是時間上卻要很久,起碼得二三十年的時間才有可能。 萬安沉默不語,萬賀和萬列兩人則是雙眼冒著精光,他們的看法與父親截然不同,認為劉瑯的認識是正確的,認為個人電腦將會是這個產業的未來,這個想法都是在萬賀和劉瑯的那一席話之后。 而個人使用電腦做什么呢?在劉瑯沒有和萬賀接觸之前,他們都不了解,但劉瑯的一席話讓萬賀有了種頓悟的感覺,在未來,電腦可以用作聽音樂、用作處理文字、圖片,甚至可以制作出各種游戲來,總之在劉瑯的嘴里,電腦無所不能,已經開始有了取代人腦的趨勢。 這話如果說給萬安聽,萬安充其量只是當做笑話一樣而已,他干了三十多年電腦產業了,自認為對這一行業的認知比所有人都強,可他自己不知道,恰恰是這種認知禁錮了他的思維,讓他始終堅守著老一套,但他的兩個兒子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或許他們對電腦的理解無法與父親相比,但是他們的思維卻遠比父親要活躍,腦子里面滿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前這些幻想還沒有被激活,但經過劉瑯的一番更加“不切實際”的描述后,他們腦子里的種種“幻想”開始“覺醒”。 “老先生,國家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發展遠超您的想象,并非是外人所知的一窮二白,甚至說,如果我們把這些企業聯合起來,未必比灣灣他們差,而且很可能還比他們要強。” 劉瑯不再和對方在電腦未來發展方面糾結,又重新把話題引到了在內地投資建廠的事情。 “這個……!” 萬安思索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