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很多老工人一輩子也沒有到過首都,原本想借著這次“培訓學習”的機會來游玩一番,可是上面下發的文件中指出選派人員年齡必須在五十歲以下,首要條件是大學生,如果不是大學生那得是省市一級的技術標兵。 這個時代工廠里的勞模或者標兵可沒有“造假”的,完全是靠著能力,所以得到電子部下發的文件后,企業都毫無保留的將廠子里最能干的技術人員派了出來,希望他們能在首都為廠子爭光,如果他們知道這一次電子部是要挖他們的墻角,那結果就會完全不同了,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傻子一樣把自己最優秀的人才送進“狼窩”。 在全國范圍內如此大規模召集人才,這足以說明國家對中芯科技的重視了。 半個多月后,一百多名來著全國各地的電子行業人才匯聚在了華夏大學,其中來自滬市的最多,有四十多個人,遼北省其次有三十多個,然后是首都企業也有二十多人,之后是吉春和龍江兩省,加起來十多人,也就是說遼北、吉春和龍江東北三省加起來也與滬市差不多了。 滬市、首都加上東北三省已經有一百一十多人了,占據總人數的近九成。 其余就來自蘇浙兩省,剩下的省份加起來只有兩個人,這幾方加起來也就二十幾個人。 人才的分布也體現了如今國家電子產業的分布情況。 全國的電子相關企業多達數百家,比如劉瑯的家鄉阜城就有兩家無線電廠、一家晶體管廠和一家電子容器廠,如此多的企業相關人才當然不止百人了,不過超過六成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幾乎都建在京滬兩市和遼北省,近兩三年來從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當然也會被分配到這樣的企業,論人才儲備這幾個省市自然是遠超其他地方。 其他省市也有電子企業,可規模上就差多了,多是市一級別,這樣的企業大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由地方籌辦,平時也就生產一些常見的電阻電容等零部件,缺乏人才和設備,生產力非常低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