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九十年代中期誕生了阜城第一批“富翁”,他們以很少的錢買下了企業,房產公司、機械廠、設備廠以及那些挖不出煤的小礦。 買下房產公司的那些人在十年后很多都成為了阜城的“地產大亨”,買下煤礦的那些人則成了“能源大亨”,這兩個“系統”的人在阜城基本上是呼風喚雨。 可是買下機械廠和設備廠的那些人就沒那么幸運了,反正在三十年后,劉瑯知道阜城那些“地產大亨”和“能源大亨”,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哪一家企業靠著機械成為讓人知曉的人物,甚至全市連一家有些規模的企業都沒有。 從零部件到整機,原本擁有完成機械加工產業鏈的城市在二十多年后已經實現了“轉型”,從此那座在建國時擁有三項國家重點項目的城市再無任何閃光的地方,隨著能源逐漸枯竭,經濟也是一落千丈,直到劉瑯重生的那個時代,阜城也還沒有從“黑暗”中摸索出來,不知道如何來振興城市的經濟。 阜城其實是整個東三省的縮影,就是東三省最大的城市沈城,曾經它的經濟在全國數一數二,不亞于首都和滬市,但在二三十年后經濟也是一落千丈,別說是跟深市和廣市相比了,就是什么東莞、順德這樣的小城也是遠遠不如,以至于國家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戰略,這個戰略就是重振國家的制造業……! 真是莫大的諷刺,原本就是制造業強省的遼北省最后還要重新將制造業撿回來,可是二十年后西方國家在制造業方面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讓國人感到近乎絕望的高度,此時追趕哪里還有機會了? 沒錯,國家的制造業是不行,從建國開始這種差距就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改革開放后,這種差距依舊存在,而且并沒有縮小的征兆,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更是應該加大力度在制造業方面的投入。 國企改革自然是大勢所趨,可是起碼接手制造業企業的那些人得是一群熱愛制造業的內行吧,可結果卻是這幫人把廠房鏟平,把設備當做廢鐵賣掉,最后在土地上蓋起了樓房搞起了地產。 劉瑯覺得自己有必要插手一下,在這場國企改革“盛宴”中也賺些東西,比如收購一些大型的制造行業的企業,整合資源實行改革,然后重新揚帆上路。 這條路可能會很艱難,可能會耗費大量的金錢,但是一旦成功,那對于國家和劉瑯來說就是巨大的財富了。 其實現在劉瑯就已經為這件事著手準備了,他在華夏大學的同學就是以后自己得力的幫手,他們正在研究的技術今后就是國家制造業的根基,而劉瑯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學習國外最先進的技術,然后帶回國內,另外就是賺錢,賺的越多越好,玩制造業就是玩錢,沒有錢一切都是免談。 當然,劉瑯能夠控制的事情一切都在控制之內,控制不了的事情他也會盡量影響,這一世的國家有很多細節都已經被劉瑯改變了,是向著好的方面去發展,至于二十多年后能好到什么程度,劉瑯也不知道,希望到那時候國家會給劉瑯一個大大的驚喜。 中芯科技入駐滬市,一時間江南無線電廠開始熱鬧起來,原本的小廠區不夠用了,于是開始向周邊擴展,廠區周圍很寬敞,最近的居民區距離這里還有一兩公里,不過有居民也沒關系,白為任一聲令下,在一個多的月的時間里就硬是將近百畝土地收拾干凈,然后蓋上廠房和宿舍樓,待劉瑯再次到來的時候,景象已經大不一樣。 “劉瑯,這就是中芯科技的辦公大樓,怎么樣?不錯吧!” 滬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王偉帶著劉瑯和孫虎參觀新的廠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