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新年快樂!” 劉瑯看著滿天的煙花悄悄地對著自己說道。 “希望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快快樂樂,希望國家能快快發(fā)展,也希望我自己能快快長大,看到一個不同的未來!” 八六年就在歡聲笑語中渡過了,之后的幾天當然還是到姥姥家去住,然后春節(jié)的氣氛就漸漸淡了下去。 劉瑯當然不能閑著,他把從美國學到的東西全部寫了下來,這可不是原封不動的知識,而是經(jīng)過他自己理解和掌握后新的知識,是專門針對國家當前工業(yè)科技很多薄弱環(huán)節(jié)的針對性解決方法。 當然,劉瑯雖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高尖端的技術(shù)他也不知道,但是中國工業(yè)恰恰缺少的是基礎,而他這些文字對這些基礎無疑是一次極大的補充,一旦熊懷志教授能把他所寫的這些要點實踐化,那么國家的工業(yè)水平必定會有一次不小的提升。 一周的時間劉瑯足不出戶,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jié)合國家的實際寫出了一份材料。 不像是《第三產(chǎn)業(yè)浪潮》,資料沒有固定的名字,完全是以論文形式,小到一件零件如何制造,大到如何提高機床的整體精度,整整十篇論文,共三萬多字。 這些論文的價值比國內(nèi)的教科書大多了,原因就是文章都是有的放矢,針對某些問題所寫,不像那些教材都是一些過時的知識,學完后對于如何提升也沒有個完整的規(guī)劃,甚至這些論文都可以提煉出來直接編寫成新的教材拿給學生們學習。 讓更多的學生掌握這些知識,讓他們在細微處學到先進的技術(shù)理論,事實上劉瑯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就在于此,他自己掌握對國家的工業(yè)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有更多的人掌握后在用在各種生產(chǎn)實踐中才會整體提升國家的工業(yè)水平。 轉(zhuǎn)眼間二月份馬上就要過去了,劉瑯又要離開了,倒不是回美國,斯坦福大學要等到三月底才會開學,比國內(nèi)的大學晚了將近一個月,他要先回首都把這些資料交給熊懷志教授,然后再找魯明志,爭取把“希望工程”列為國家重要的一個教育工程,這件事對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然后還要到滬市找中芯科技聊聊。 這樣算起來,在劉瑯出國之前一個月的時間還真是有點緊張。 劉瑯給孫虎打了個電話,一天后孫虎開著車就到了阜城,劉瑯把隨行的物品拿好,自己一人隨著孫虎前往首都,劉東來夫婦并沒有隨行前往,這也是劉瑯的主意,他們在家總共也沒有待上幾天,自己離開那是辦事,父母總得多住些日子陪陪爺爺奶奶他們吧,還有太奶,見到劉瑯要離開眼淚都流出來了。 劉瑯到首都第一件事就是把厚厚一摞子草稿交給了熊懷志,熊教授只是翻了翻就深吸了一口氣,這些資料給他帶來的是欣喜和震撼。 他是專家,對國內(nèi)的工業(yè)水平完全掌握,知道這些資料對于現(xiàn)階段國家機械制造有著多大的價值,說價值連城或許過高了,但是價值千金還是有的,只要華夏大學把這些知識消化掉,恐怕在機床的改造提升上還能取得不小的突破,要知道現(xiàn)階段華夏大學在這方面已經(jīng)陷入了一個瓶頸,大家都有種無力下手的感覺,一旦有一個小小的突破,那么很可能就會以此為契機進入到下一階段的研發(fā)之中。 第(2/3)頁